新生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教育宝宝千万不能搞错方向 [复制链接]

1#
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951583.html

当前一些家长教育孩子时还会时常说:“听话”、“乖”、“别顶嘴”,这就是农业时代教育思维的残留。农业时代对人的要求就是:性格要像家里的小狗一样听话,这样方便统治;学习上只要努力去背就好,探索是不务正业,自主思考是亵渎圣贤;

这就是当前很多人仍推崇的儒家思想:三纲五常不得僭越;先圣教诲须得遵从。简而言之:守规矩、听话,抑制孩子的天性,剥夺自我探索的意愿与自主思考的能力,进而打造封闭的思维意识。

现在时代变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都已成为过去,到处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孩子有乐观开朗的性格,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能够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

现代教育方式需要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说服孩子,让孩子“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进而自发改变行为方式。而非通过家长的权威强行压制。这将为孩子长大走上社会后“进行自我约束”以及“建立非权威式的领导能力”打下基础。

下面就从“性格培养”与“建立宝宝自主学习能力”两个方面具体谈一谈

「宝宝性格培养需因人而异」

年初,以色列和美国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发现:人的第11号染色体上编号D4DR的基因片段决定“多巴胺”的分泌,进而影响人的性格,对性格的先天影响占59%。

该段基因较长的人体内多巴胺较高,性格外向,这些人容易兴奋,善变,激动,性情急躁,喜欢冒险,比较大方;

该段基因较短的人多巴胺较低,性格内向,他们比较喜欢思考,忠实,温和,个性拘谨,恬淡寡欲,并注意节俭。

这说明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6成。我们从宝宝出生几个月就能看出来了,好带的基本上属于内向型,不好带的基本就属于外向型了。所以,如果孩子不好带,老是不消停,可能反而是值得庆幸的事。

环境因素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也占了将近一半,一些严厉的家长孩子往往都会相对内向,在社交方面的表现也不是很好,而温和的家长孩子往往更加活泼开朗,安全感强。简单来说就是父母对孩子越强势,孩子越怂。

对于外向型的孩子,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按传统的那一套教孩子要听话、守规矩等等的没有什么大问题,中和一下没准会更好。但是要分清哪些可以说,哪些不可以,比如孩子翻柜子弄得家里乱糟糟,这是他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不该阻止,反而应该鼓励。汘芊一岁左右,我家最下层的抽屉都被我精心设计过,可以随便翻,有时候她能翻上一个多小时,玩的兴趣盎然。如果是在餐桌椅上跳这种危险的举动如果讲道理不管用就要立刻制止。

对内向型的孩子,千万不能用儒家那一套,本来就内向,再从小严加管教就是火上浇油。需要尽量温柔的去呵护、鼓励,对于危险的举动也不要呵斥,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循循善诱,毕竟内向的宝宝还是比较能听话的。比如我家汘芊老站在餐桌椅上晃来晃去,就给他编了一个巧虎的故事:巧虎吃饭的时候站在餐桌椅上玩,结果掉了下去磕破的脑袋,不得不去看医生,然后打针吃药,不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让她自己意识到这是一件危险的事。

另外还有影响血清素分泌的5-HTA1的基因,携带“G”型基因的人血清素含量低,比携带“C”型基因的人情绪更加不稳定,容易神经质,而且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更高,一般治疗抑郁症也都会采用血清素。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出类似神经质、经常闷闷不乐的情况,一定要小心,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心理压力。毕竟现在得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而且携带“G”型基因的人比“C”型基因单身的可能性更大。北京大学曾做过一次样本量为人的研究“G”组人群比“C”组人群单身的概率高20%。所以,如果感觉孩子有可能是“G”型基因,长大了要早恋就由他去吧,天赋不足咱们经验补。

「盲目按书本教宝宝很危险」

现在西方的理念很流行,但流行到国内的观点很多是过时的

所以照书做很危险:比如有一种理念是从小和孩子分床睡,哭也不用管,过两天孩子就不哭了,以此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性格。这就是过时的观点。

有研究表明:在小孩第一年里,每当哭时,只要他需要就由着他并给他安慰,可以使其杏仁体以及大脑的其他情感部分得到发育。孩子会成为一个需求少,对于爱护和安全的基本需求低于该年龄段的孩子。

国内践行这种理念的家长表示:晚上哭闹睡去的宝宝在白天表现得更黏人、更烦躁;有些家长发现宝宝痛哭到歇斯底里时,会开始呕吐甚至发生惊厥

现在的理念更多的是按需喂养,尽力满足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这样孩子的身心才能更加健康。

还有七田真、杜曼之类的右脑开发工具使用过度对发育也有负面影响

这东西最初是给脑瘫患儿做康复训练的,后来通过商业包装炒起来,杜曼几年前就被央视曝光过,现在杜曼没啥人提了又换七田真了。

有不少人反应长期使用杜曼或七田真闪卡的儿童有目光呆滞以及语言发育晚的情况。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早期没有分辨能力,觉得猫就是那个猫字,或者那张二维图片,后来又告诉他是那个毛茸茸的东西,心理混淆了,造成语言发育迟缓;而目光呆滞则是因为习惯了外部输入而抑制了儿童的主动探知能力。

而且右脑开发所锻炼出的一些儿童感知能力在成年后由于左脑变得强大就被压制住了,真正能够维持右脑能力的都是智障及精神病患者。

个人认为等孩子3岁左右对世界有了基本认知,用数字、文字、成语闪卡给孩子培养阅读能力是没有问题的。也不会阻碍左脑的发育。而且圆点闪卡给新生儿刺激一下眼部神经发育也不会有什么太大问题。不过七田真的闪卡价格太离谱,可以直接淘宝买杜曼的。

七田真还有一个不错的方法就是心理暗示法,对自信心的建立很有帮助。就是在孩子进入深睡眠时跟孩子说:汘芊现在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会滑滑板车了……由于孩子对真实和虚幻缺乏辨别能力,很可能会把这个当成是真的,对宝宝自信心的建立会有较大帮助。当然这个方法也是孩子越小越管用,等到大了能分清梦境与现实了,恐怕就得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才能完成了。

「培养宝宝的探知兴趣」

从个人的观察来看,基本上学习好的孩子不用去太多督促说,学习就是好;学习不好的使劲操心,成绩能上去一些,但是还是不好。所以想孩子学习好,核心是建立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而非各种补习去亡羊补牢。

探知兴趣是培养自主学习的基础,儿童阶段维持这种求知的兴趣相对简单:只要保证不要阻止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的各种探知行为,从最初的翻东西,到长大些的十万个为什么都不要加以阻止。

日常生活中还可以有很多有趣的小实验也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比如:

做沙拉酱,把油倒进蛋*中搅拌就会变成浓浓的沙拉酱,再加一点柠檬汁就会变稀;

把泡腾片扔进水中,或者把薄荷糖扔进可乐中冒出大量的气泡;

还有一些厨房活动,做披萨、做饼干、做三明治也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维持孩子探知兴趣的最大挑战是上学之后如何保持,因为现在的教学体系是抹杀求知欲的最好方式。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儒家体系的被动教育环境下成长的,而这一体系始终没有改变。我们从小的话语体系都是“哪个名人说”、“父母说”、“老师说”他们的话都是“圣经”,我们很长时间内都不需要自己去主动思考。

所以中国会有很多“高分低能”的情况,前几天看到有新闻称衡水中学、毛坯厂中学这种全国有名的重点学校都上了清华大学的黑榜,表示他们的学生入学后成绩差。这就是被动教育的结果。

所以个人的观点是:随他去吧,喜欢什么就去钻研什么,不求清华北大,只求探知的热情。反正到时候大学还会继续扩招,会学习的人玩着也能考个一本

「宝宝自主探知能力的建立」

探知能力的建立要为宝宝提供探知的“途径”以及探知的“维度”。宝宝到3岁左右都会开启十万个为什么模式,初期宝宝问的主要是问一些名词“是什么?”比如“栏杆是什么?”这种问题比“为什么”更让人头疼,这时就可以告诉宝宝,爸爸妈妈先上网查一下,然后把电脑连上电视,直接百度百科,就知道怎么说了:

栏杆是一种起保护作用的东西,防止人或动物跑到危险的地方,比如我们去公园的时候河边就有栏杆(这是作用的维度);

栏杆一般由立柱和扶手组成(这是空间构成维度);

石头,木头,金属都可以做成栏杆(这是材质维度);

然后打开百度图片给孩子看看各种不同的栏杆,介绍哪里是立柱、哪里是扶手。

最后跟宝宝说,咱们家里也有栏杆,汘芊知道在哪里吗?然后就带着孩子找:这个是吗?不是。那个是吗?不是。最后走到他的小床前,找到了,汘芊的小床周围都有栏杆。告诉爸爸哪里是扶手?哪里是立柱?小床上的栏杆是用什么做的?

这样一系列介绍耗时也就是十几分钟,但是对于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是很好的。基本遵循下面三个步骤即可:

首先是告知他探知的方式:上网查,或者去书里找;

然后是探知的维度:作用、材质、空间结构等等;

最后是把抽象的东西投射到现实生活中寻找对应物进行观察。

而且看图片的时候也可以进行一些艺术启蒙,哪些是欧式的栏杆,哪些是中式的栏杆。而且继续延伸还可以与动手相结合让孩子用橡皮泥给他的玩具小老虎捏个栏杆,防止他出来咬到别的小动物。

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成长,认知的维度可以逐渐添加,比如说介绍蘑菇的时候,他的生物分类、形态特征、生长条件、子实体与菌丝体的区别、生长繁殖的过程等等,最后直接淘宝一个蘑菇菌包,让宝宝观察蘑菇的整个生命过程,从菌丝密布菌包,到子实体长出、成熟,最后孢子粉生成。

「宝宝独立思考能力的建立」

独立思考能力的建立大概需要等4岁以后,更多的是针对人文历史方面的“为什么”。比如三字经头一句,为什么说“人之初,性本善”?

这种东西就得自制PPT了:

首先出处是孟子

然后是性善说和性恶说两种哲学观点的介绍,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两种对立的观点。

再往后是现代对于人类本性的心理学、行为学、进化论的探知。

最后从功用主义出发,引用囚徒困境试验告诉宝宝要善意的对待他人,但是不能任人欺负才是重复博弈中的最佳策略。

如果这样认真负责的教孩子求知而不是一味照本宣科的灌输,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想没有都难。

建立独立思考能力的核心在于培养孩子的思辨精神

对于问题更多需要考虑:“真的是这样吗?”,“还有没有什么别的可能性?”。以这样的问题为起始点,进行多方面的信息搜集,了解问题提出的历史原因以及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当前的各方观点,最终建立自身对事物的理解。

西方的教育从小学就开始这样做。给一个问题让孩子去查阅资料,写出自己的见解。而国内直到大学才开始有这样的作业内容。所以独立思考能力的建立只能依靠家长的引导。

但是我们很多家长虽然都上过大学、读过研究生,受了很多的教育,单独立思考能力可能依旧是短板。所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首先要从父母自身做起。

比如现在有两个问题,可能很多家长都没有考虑过:

科学育儿的书籍真的科学吗?

主流道德观一定是正确的吗?

但正如我前文所说,很多流行的权威书籍可能都是商业炒作的结果,学术界是不认可的。流行代表易被大众接受,而学术则代表严谨的思考,通常不流行。

而道德观更有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并且道德观的发展多是与现实相脱离,而与统治者意愿相统一的。

自主思考的初期可能会感觉很混乱,或者觉得没有什么可想的,但是随着思考的深入就会发现每个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就像前面举的例子,“人之初、性本善”这六个字就足够研究一段时间了。

当然这需要一定的信息搜集技巧,一般搜一个“关键词”就会发现很多“关联词”,逐一搜索,逐层深挖就能把问题了解清楚了。慢慢的知识储备量上来了,信息搜集的效率就会提升了。

另外自然科学方面的“为什么?”最好采用试验的方式告诉孩子,一来方便理解,二来也能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

比如“为什么天会黑?”:一个小地球仪加一个红色的气球就可以很简单的给孩子解释清楚。

比如“为什么会下雨?”:传统的解释过于抽象,但是我们可以煮一锅开水,上面放一个透明的锅盖,过一会儿锅盖上的水就会滴下来了,借此还可以让孩子观察水气化和液化的过程。而且这种有趣的体验会让他更加踊跃的去思考和提出问题。

最后谢谢大家的阅读

最近上班事情比较多一直没有更新

这篇本来是我家奶爸写的

芊妈最终修改定稿(改错字)所以版权就归我了

╮(╯▽╰)╭

转载请联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