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听力障碍群体,学龄前儿童和中老年人是最易发生听觉损伤的人群。虽然随着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普及,大多数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得到了及时的干预,但仍有不少程度较轻的先天和后天听力障碍被家长忽视。
尽管人类是视觉主导的生物,但我们赖以为生的基础依然是视听结合,不管缺失哪一项能力都会让我们的人生寸步难行。对于孩子来说,听力的缺席不仅让他们失去一种认识世界的能力,还将给心理发展和性格塑造带来难以磨灭的影响。
听觉是语言基础语言能辅助听力
语言从何而来?我们似乎对这件好像轻而易举就能掌握的能力了解不多。自从我们的先祖创造出语言的雏形,这项事关我们一生的技能已经陪伴人类三十万年之久。说到本质,语言是人类在艰苦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交流的技能。
就拿我们的母语来说,汉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其中也不乏形声字,比如说“喵”“嘭”“咣”等。人类在数万年前依旧处于狩猎的原始社会,危机四伏的环境使得人类不得不创造出一种交流更为有效且不会被其他动物明白的沟通方式,这就是语言。
听觉是语言的基础,我们的耳朵收录外界声音后,在大脑中存储、处理和提取,然后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总结和改进,才有了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语音是最先存在的,而后才是文字。没有语音的出现,文字也就不会像如今一样便利。
语言是需要后天学习的,并不属于生而知之的范畴。没有听觉的陪伴,婴幼儿便不能从家长那里学习说话表达,和语言相关的一切能力都会引发发育迟滞的问题。
反过来,语言能力的顺利发展也能反哺听觉,会让儿童对不同声音的辨别能力更加灵敏,也会让大脑指导听力系统趋利避害,避免其他方面的危险产生。
为什么听力障碍矫正难度很大?因为这些问题
听障影响多多语言只是表面
虽然失去听力的后果极为严重,但绝大多数孩子的听力障碍只是暂时性的。在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后,儿童的语言能力是可以通过家庭训练或语言矫正课程恢复的。可是,手术后拒绝采取人工干预的后果也是很多家长想不到的。
语言发育迟缓
我们刚才说过,语言的基础是听觉,听力缺失带来的首要危害便是语言方面的。婴幼儿无法接收清晰的语言信息,也就不能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语音,甚至连很多语言的意义都无法理解。
听力障碍带来的语言发育迟缓不只是表达层面的发音不准、说话不清,语言理解能力的缺乏才是最让人头疼的难题。没有理解能力,也就无法在社交场景中与人正常交流。在旁人看来,简直就是驴唇不对马嘴的对话。
学习困难
当代社会的教育模式主要是阅读和书写,尤其是对于文科课程来说尤其重要。听力障碍导致的语言理解能力不足,名称认知不足、语句顺序颠倒会让他们的阅读能力下降,也会引起书写能力的落后。
社交障碍
听力障碍导致的社交困境比较容易理解,孩子听不清他人的语言,自然也不能结合社交场景很好地回复。滞后的交流能力带来的是孤僻和自卑,这一点是一些家长没有注意到的。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听力缺失导致社交困境,社交困境带来孤僻的性格,负面心理的产生又会加重社交障碍的深化。听力障碍看似只是让孩子说话晚一些,发音准确性差一些,其实深层次的影响体现在社交和学习层面,这是需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