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是临床医学四大主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女性生殖器官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及防治,妊娠、分娩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高危妊娠及难产的预防和诊治,女性生殖内分分泌,计划生育及妇女保健等。产科的住院人群是以产妇及新生儿为主,是一组特殊的人群,大部分的产妇是身体健康无原发病的青年妇女,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而新生儿免疫力低下,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此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为进一步提高产科的护理质量打好坚实的基础。以下为产科护理方面优秀论文精选,以期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年7月—年7月收治的60例产科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将采用传统的母婴同室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的产妇收纳入对照组,将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的产妇收纳入观察组,对两组产妇的护理价值评分(母乳喂养评分、抚触评分、脐部护理评分)以及护理总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母乳喂养评分、抚触评分、脐部护理评分分别为(89.2±6.5)分、(79.1±6.2)分、(87.5±4.9)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3.3%(28/3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73.3%(22/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护理中,通过母婴床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提高,母乳喂养、抚触、脐部护理情况明显改善。
篇二:护理干预母乳喂养的效果分析
摘要:该文欲从文献计量信息的角度,探讨护理干预对母乳喂养的作用。通过文献调研发现,新生儿免疫力低、体质弱的状况可以通过长期母乳喂养改善,母乳中所含物质可提供婴儿成长所需的所有营养和抗体。护理干预对母乳喂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母乳的量、母乳的质量、母乳蛋白的量等,从而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
篇三:产程中合理应用催产素的观察及针对性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观察产程中合理应用催产素及针对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从年1月-年4月医院妇产科的产妇中随机抽取68例,掷硬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分娩+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产程中合理应用催产素及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临床相关指标和自然分娩率。结果:观察组产妇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为85.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程中合理应用催产素配合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提高产妇分娩速度,使子宫体自主宫缩过程中得到外来助推力,加大宫缩力度,改善宫缩频率,胎儿随着宫缩力度加大不断向外娩出,减少胎儿在子宫体中的停留时间,第一产程到第三产程变得更顺利,保障自然分娩率,减少胎儿在产道中出现窒息、压迫产道引发出血等情况,为母婴健康提供帮助。产程中合理应用催产素配合针对性护理干预使产程中护理目标更明确,降低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篇四:延伸护理对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纯母乳喂养率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网络平台下的延伸护理服务对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纯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医院自然分娩初产妇例(年5月—年5月),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常规组(n=79)和网络延伸组(n=79)。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网络延伸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网络平台下的延伸护理服务。对比两组护理前后母乳喂养效能(BSES-SF)、产后纯母乳喂养率、喂养知识掌握程度、焦虑(HAMA)、抑郁(HAMD)情况。结果:护理后网络延伸组BSES-SF评分、产后纯母乳喂养率为83.54%(66/79)较常规组的65.82%(52/79)高(P0.05);网络延伸组知识掌握程度为93.67%(74/79)较常规组的75.95%(60/79)高(P0.05);护理后网络延伸组HAMA、HAMD评分较常规组低(P0.05)。结论:网络平台下的延伸护理服务可有效改善产妇母乳喂养效能,提高产后纯母乳喂养率,提升喂养知识掌握程度,减轻焦虑、抑郁情况。
篇五:门诊孕妇监护中实施产前细节护理干预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对门诊孕妇监护中实施产前细节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年10月~年10月在我院门诊进行胎儿产前检查的例孕妇纳入研究,按照门诊卡尾号奇偶数的方法随机等分为细节组(80例)和基础组(80例),分别实施针对性细节护理和门诊常规基础护理。对比较两组孕妇在不同护理干预模式下的监护效果。结果在护患纠纷发生率、阳性率和护理满意度方面,细节组相较与基础组效果显著,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门诊孕妇监护中实施产前细节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提升患者急诊的满意度,应该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