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里的双胞胎早产儿终于要出院了,看着一天天变化的他们,大家激动和欣慰的心情溢于言表。当班的姑娘向家长做着常规出院指导的时候,我却在想“早产儿发展性照顾”这个理念,在国外,医院还是家庭已广泛应用,而在我国,医院的新生儿科用于早产儿的护理,家庭的继续应用却被了解的很少。那么今天,我想和大家来聊聊早产儿发展性照顾的家庭护理吧。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早产儿发展性照顾。
早产儿发展性照顾也叫发育支持护理,指改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环境和照顾方式从而保障早产儿及其家属身心健康的护理方法,包括子宫环境模拟、非营养性吸吮,袋鼠式护理等等。早产儿发展性照顾原则就是减少不良的环境刺激,根据早产儿个体的具体情况,给予早产儿能促进自身发展的良好支持。那么,出院的早产儿家庭可以做些什么来继续进行这种照顾呢?
1。营造人性化的环境。
(1)早产儿的居室环境要安静、明亮。室内温度22~24℃,湿度55%~65%,用物摆放有序,布置充满童趣,如窗帘可选用色彩明亮鲜艳的卡通图案。
(2)温馨的小床。宝宝应有独立的小床,床头可挂黑白相间的圆球或红球(新生儿对黑白颜色最敏感)或父母的黑白照片等(新生儿可视距离约20cm)。
(3)室内光线。研究表明,婴儿置身于昼夜交替的环境中,其睡眠时间延长,哺乳时间缩短,体重增长快,应注意:
小床边备床头灯,将房间夜晚的照明度降低,使之有昼夜之分。光线柔和,照明灯光线不宜太强,更不宣用强光照射眼部眼部。研究发现,光线会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机会上升,深睡期时间短,体重增加缓慢,无法发展出日夜作息规律,互动时无法睁开双眼;也可以改变早产儿的视觉灵敏度、色觉、视觉注意力、视觉辨别能力、视觉识别记忆力、视觉运动调整等。对早产儿而言,灯亮度下降,可减慢心率,降低氧耗,对生长发育有利。(4)声音。噪音会干扰婴儿的睡眠,使生长激素降低,增加心率;导致外周血管收缩,突发的噪音可导致血氧饱和度降低,哭泣,烦躁,颅内压升高。室内声音应小于50分贝,避免突发高频声音。过度的噪音会损伤婴儿脆弱的听觉神经,并引发生理上、行为上的有害反应,如低氧血症、呼吸暂眠不安、易惊等。
研究表明减少环境刺激可以减慢心率、加强生物节律性、增加睡眠、增加食欲、增加体重、早产儿情绪更稳定、能量储存增加。
2。家庭照护内容
(1)卧位:适当的卧位能促进婴儿自我镇静与行为调节,有利于神经行为的发展,促进身体的伸展与屈曲的平衡。例如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等。原则上应保持屈曲位、中线位、被包裹、匀称性、能承受体重、自我抚慰、生命体征平稳能促进舒适安静入睡。提倡鸟巢式卧位:婴儿保持四肢呈屈曲状态,利用某些器具(毛巾、毛毯)限制婴儿身体的活动范围。此时婴儿像在母亲子宫内一样,伸手或伸脚可触到软绵绵的物体,使其安全感增强,压力感减轻,易保持安静,睡眠安稳,体重增长快。
(2)亲子交流。
母亲或照护者接触婴儿时,如哺乳、洗澡、换尿布等,都要与之轻轻交谈,并注意动作轻柔、娴熟。提倡双亲尽可能多地参与婴儿的一切照护活动。父母细心的呵护,婴儿一样可以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增加安全感。双胞胎可以同床。双子可以通过相互触摸,肢体缠绕,相互抚慰,促进生长发育并增进感情。抚触。每天在轻柔的背景音乐中给于抚触,可以安抚早产儿情绪,促进体重增加,增强免疫力。3提供完整睡眠时间,避免打扰
根据婴儿的睡眠规律进行生活照护,不要突然惊醒早产儿,按需喂养,更换尿片时轻柔唤醒或触摸患儿,使其有准备。
早产儿是一个生命个体,必须连续的调适自己与环境的互动,使自己能适应环境的刺激,并取得肢体活动互动间的平衡,以利自身的发展。医院和家庭连续的发展性照顾,减少不良的环境刺激,给予能促进发展的良好支持,可以促进消化,增强自身抵抗力。并能对应外界的刺激,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和保持情绪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