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戴轩)在儿科医疗资源短缺、不均的现状下,孩子生病了,不少家长选择舍近求远,医院。近年来,北京16医院医院、首儿所的帮助下推进儿科发展,医院新建了儿科专业,患儿实现跨院转诊,“明星小药”也能跨院购买。
18医院组成儿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
“儿科难、儿科苦、儿科不挣钱。医院建设儿科存在难度,儿科医疗资源短缺和不均是现实。我们希望推动协同建设,让患医院、首儿所,就近就能享受优质的儿科服务。”今天(8月14日)上午,在北京市医管中心儿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建设成效媒体沟通会上,中心主任倪鑫介绍。
记者今日从北京市医管中心获悉,医院儿科协同发展,北京18医院医院管理中心儿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由首都医科医院作为牵头单位,首都儿医院作为联合牵头单位,“成团”发展。
该中心从年开始组建。医院和首儿所,面向其他16家医院提供疑难病诊治的便捷预约、会诊、转诊、特殊检查检验等绿色通道。此外,医院还提供医师培训、科研合作等综合服务,力求同步提升各院儿科诊疗、科研与人才培养水平,实现京内患儿分散就近就医、儿科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危重新生儿可实现1小时内院际转运
年,北京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医院收治免疫性脑炎患儿,常规治疗后病情好转,但入院14天开始出现持续高热,伴畏寒,咳嗽,肺CT提示右肺炎症,因病情复杂经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会诊后转入医院风湿免疫科,脑脊液检查提示为新型隐球菌感染,后转入感染科治疗。经规范治疗,历时69天病情好转出院。
记者了解到,中心筹建了远程会诊中心、转会诊平台和新生儿转运平台,患者可以实现高效转诊、诊疗信息院际间实时传输。
在危重新生儿转运救治方面,中心对成员单位进行了转运培训和转运前的对接共作,截至年6月,共转运危重新生儿人次,服务医院、医院、医院等10家单位。年,医院与成员单位配合,实现最小胎龄23+5周及最低体重g危重新生儿的成功转运。
首儿所常务副院长谢向辉介绍,这一网络的搭建,是为了控制新生儿死亡。三年来,首儿所的危重新生儿转运数量由年的人次增加到年的人次。为了缩短转运时间,医院就救护车、医务人员、专职司机进行了保障,可以实现1小时之内完成转运。
多家医院填补儿科学科空白
三年来,医院的协助下,医院填补了学科、技术以及病种收治等多方面医疗空白。
如北京医院完成新生儿病区筹建、医院完成儿科急诊筹建、医院实现儿童肿瘤救治能力提升、医院实现儿科呼吸与皮肤病诊治的全面升级、医院逐步打造完善的新生儿诊疗平台。
年,首儿所派往医院的儿科主任开展了儿童支气管镜检查和灌洗技术,填补了医院该项技术的空白,同时培养该院儿科医护人员学习和掌握常规操作,进一步提升了常见儿童呼吸道疾病的诊疗能力,扩大了服务范围。截至目前,已完成儿童支气管镜手术21例。9月,一名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新生儿成为该项技术的首位受益者。患儿出生后低氧血症,给予治疗后,仍存在呼吸偏快、轻度三凹征,胸部CT提示双肺大片实变,考虑吸入性肺炎,不除外肺不张,肺内可能存在胎粪残留,顺利完成了支气管镜灌洗术后,呼吸困难明显改善。
谢向辉介绍,未来将继续帮助成员单位健全儿科学科。如该院计划帮助医院建设小儿外科。
“小儿外科患儿,医院收治,但医院也会出现阑尾炎、肠套叠等常见病或合并畸形病例。将这些患者转运走是一种手段,但为了患儿就近诊治,同时提高医院的救治能力,帮助他们打造自己的专业力量,是最长远的选择。”谢向辉表示。
“明星小药”可跨院购买未来力争覆盖18家医院
在家长圈内,两所医院的“明星小药”十分知名。
北京市医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根据成员单位儿童专科检查、治疗发展需要,打通院际间采供互通平台,积极推动儿童自制剂院际间调配使用,保障临床同质化诊疗实施,满足患者就医需求。
年,医院自制剂水合氯醛胶浆向医院的调剂,弥补后者口服镇静药物使用空白,方便临床检查操作。
首都儿医院的“明星小药”肤乐霜、双金利咽、清肺化痰等院内制剂,实现了在医院的跨院调剂使用,方便患儿就近诊疗。
谢向辉告诉记者,“明星小药”一直受到家长欢迎,但由于是院内制剂,不能在市场销售。目前,中心内的医院、医院、医院等可以使用“明星小药”,未来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我们和医院都有一些口碑很好的院内制剂,将医院都能打通。未来,医院、甚至社会机构,让家长可以少奔波,医院的资源。”谢向辉说。
附:医院管理中心儿科医院名单
1 医院 牵头单位
2 首都儿医院 联合牵头单位
3 医院 成员单位
4 北京医院 成员单位
5 北京医院 成员单位
6 医院 成员单位
7 北京医院 成员单位
8 医院 成员单位
9 北京医院 成员单位
10 医院 成员单位
11 北京医院 成员单位
12 医院 成员单位
13 医院 成员单位
14 医院 成员单位
15 医院 成员单位
16 医院 成员单位
17 医院 成员单位
18 医院 成员单位
新京报记者戴轩
编辑樊一婧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