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14日,一个体重只有克的“袖珍女婴”,医院20多位医务人员71天的抢救,宣布健康存活了下来,这在当时创造了向生命极限挑战的奇迹。
生命禁区,夺命闯关
余红和王鹏都是年出生的,年两人结婚后一直未育。余红子宫小,骨盆也小,并患有一种不孕症。王鹏的母亲和兄妹并不同意这门婚事,多次棒打鸳鸯,可两人铁了心要在一起。夫妻俩恩恩爱爱,那时余红在鞍山一家纺织厂当女工,每天要上夜班,王鹏负责全程接送。到了冬天,王鹏心疼妻子,一咬牙让她把纺织厂工作辞了。尽管后来余红到美容院打了几个月的短工,但基本上夫妻俩全靠王鹏每月挣得的多元钱生活。
年元旦,余红突然“有喜”了!家里人都不敢相信,到医院一检查,果真怀了孕。那一阵子,小两口不知有多高兴。余红爱吃什么,王鹏就买什么,一切为了优生优育。医院检查,婴儿的胎音都很正常,所以,余红也就没有多想什么。
年6月16日,余红按医院检查。检查中发现孕妇羊水少,孩子活动能力差,妇产科大夫要求她立即住院,做保胎治疗,否则孩子难以存活。
7月6日,余红怀孕仅30周零5天,可突然有了发作的迹象。当时余红手腿臃肿,高压低压,情况非常危急。值班护士问王鹏:是保大人还是保孩子?王鹏一时不知所措……
余红被送进了产房,不一会工夫,孩子就出生了,护士一称,吓了一大跳:孩子只有克!她们问余红:“您生的是女孩,特别小,看来不好成活!您要不要?好不容易做了母亲的余红不假思索地在孩子去留簿上按了手印,护士觉得不放心,又把王鹏找过来签字。此时,王鹏的大姐站在产房外,急得团团转,当弟弟把这一消息告诉她时,她也连连说:“只要孩子有一口气,就要把她救活……”护士一听心里有了底,马上抱着孩子从五楼跑到二楼新生儿科找到值班医生。
值班医生迅速放下手头工作,直朝女婴走过去。眼前的女婴令她大吃一惊:女婴简直像个小脑袋人,21厘米的头围相当于鹅蛋那么大;31厘米长的身子软弱不堪,小胳膊只有小手指那么细,腿犹如食指一样粗。外观发育极不成熟,耳廓紧贴颅骨,皮肤如胶冻状,呼吸微弱,隔着薄薄的腹壁,肠形清晰可见,四肢张力低下,心率仅为98次/分(正常新生儿为-次/分)。一看这种情况,身边的人有些蒙了,这小孩子像个‘小肉球’似的!能活吗?”“没有把握,但克重新生儿的生命禁区一定要闯!”值班医生毫不犹豫地说。
医院作了汇报。令她万分振奋的是,医院当即批准了她的请求,同意购买价值数万元的血氧饱和温度监测仪,并鼓励她说:“你们新生儿科如果把女婴救活了,我给你们开庆功会!奖励你们!”
精心组织,生命复兴
值班医生叫孟秀梅从事妇儿科工作25年,在业务上是一把好手,并多次参加全国新生儿科大会,交流和发表了十多篇具有独特见地的论文,备受与会者的称道。然而,救活一个仅重克的婴儿,对她来说却是第一次。医院的鼓励给了她莫大的信心,她向院长保证道:“我马上制订‘保呼吸、定营养、抗感染’闯三关缜密治疗方案,然后我再向您汇报!”“不用了,多年的老同志了,我了解你,相信你一定能够救活婴儿,向院里和孩子家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很快,一场罕见地挑战超低体重早产儿生命极限的攻坚战拉开了序幕……
作为抢救超低体重婴儿“总指挥”的孟秀梅清楚:患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首要的是采取静脉营养,尔后辅之以肠道喂养,然后“静脉营养”和“肠道喂养”并重,最后过渡到肠道喂养。实践中怎样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精心计算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及输液速度,却是一个拦路虎。
患儿的免疫功能极其低下,对各种感染的抵抗力差,易发生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感染性肺炎等多种感染性疾病。这样,要使患儿成活,必须严防死守感染源的侵袭。为了解决患儿的喂养问题,孟秀梅特意与广东一家企业取得了联系,请他们为女婴制作一种特制奶粉,使之便于静脉注射,孩子好消化。为给患儿静脉注射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葡萄糖等营养品,孟秀梅经请示购回了美国血氧饱和温度监护仪及注射泵。
孟秀梅知道,要救活这个超低体重婴儿,关键是身体力行。从接收患儿的第一天起,她就全身心扑在了“袖珍女婴”的护理上。每天她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到保温箱跟前,瞅一瞅女婴体重增没增加;中午,无论饭前饭后她都要听取有关孩子情况汇报;晚上下班前,一定跟女婴告别;回到家,她几乎每天半夜都把电话打到院里,问长问短。
除此之外,孟秀梅要求部下“严防死守袖珍女”,24小时设专人监护,9名精干护理师身不离保温箱,眼不离“袖珍女”。同时,室内保证紫外线照射,对空气进行消毒,护理师穿隔离衣、戴口罩,听诊器薰蒸单人专用,保温箱、头罩天天擦拭消毒。即使这样,险情还会时有发生,最为严重的一天,女婴呼吸暂停竟高达20余次。因此抢救时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在1分钟之内完成,弹足、托背、呼吸气管正压给氧……一次一次把患儿从死亡线上救过来。
爱心创造,生命奇迹
8月23日,患儿出生后的第49天,护理员张丽娜早上一上班,就紧紧盯着保温箱,突然发现患儿出现异常,浑身青紫,口腔鼻腔充满奶液……她急忙找到孟秀梅。孟秀梅快步来到保温箱前,一看马上就明白,这是因返流误吸造成的患儿窒息现象。
孟秀梅立即半蹲着身子,一条腿跪着,沉着冷静而又熟练快捷地用气管插入口腔,连续做着应急的抢救动作,大约一两分钟,患儿奶液一滴滴被吸了出来,胸腔内的贲门松弛了,呼吸道通畅了,脸蛋恢复了红润。这次抢救大约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汗水浸透了孟秀梅的衣服……
其实,这样的患儿在国际上的存活率仅15-40%。在名不见医院,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只有靠自己探索。护理员们按孟主任的指示,每两个小时给患儿推1毫升奶液,匀速地在一分钟时间内完成,如果孩子出现打嗝儿,速度还要放慢。
白蛋白一般60小时推一次,脂肪乳90小时推一次,每次推0.5克,并随着体重的增加,每次增0.5克。对这些细微变化,每天都要认认真真记录出入量,监测血糖、体重和体温等,而且还要定期测头围、量身长,做到心中有数。就这样,患儿体重一天天地增加,克、克、克……日均增“胖”20-50克。终于,经过50多天的努力,患儿自行吸吮了!随后,患儿体重迅速增到克、克、克……
如今,袖珍女早已长成了大姑娘,亭亭玉立,非常健康、活泼,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