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父母教育严格,从小,我就开始尝试去完成父母社会的期望:先是成绩优异,为人出众,事业有成;然后结婚生子,颐养天年。但是当我走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我很难按部就班地继续下去了。虽然一开始我也渴望做什么都能让父母满意,但是我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
我不得不说,这一辈子,我这个身体,只能做最简单的事情,照顾好自己。抑郁症真的是太可怕了,多少次我都生不如死,如在炼狱。每次病症复发都来势汹汹,那种无力感,加上无法控制自己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满身伤痕。从病发初的手足无措到经历数不清的波折之后的麻木冷静,从刚开始的1粒抗抑郁药到现如今的多种药混合连用,我的病情日渐复杂,无数次陷入了绝望,每一次复发的打击都是毁灭性的。现在我觉得这个病已经深深融入我的体内,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常常觉得这场灾难毁了我原本规划好的人生,但现在我更倾向于理解成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曾经的凌云壮志早已灰飞烟灭。我已经不再是主角,但希望我的经验知识能够帮助到那些正在倍受折磨的人们。
个人体悟如下:
1、抑郁症是生理上的疾病
不仅如此,抑郁症是和癌症可以相提并论的大病。虽不直接导致死亡,但间接死亡率很高。即便没有死亡,不经治疗生不如死活在世上,不是一种更加恐怖的体验吗?如果可以选择,绝大多数病人都宁愿少活几年换取有质量的正常生活,因为这种感觉带走了你的快乐与活力,使你丧失兴趣,像个木头一样无法感知,无法正常生活;同时,它不仅仅伤害到你,也连累到了你的家人。
抑郁症的特点:第一,原因不明,没有伤口,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化验无法测量,只有靠主诉去进行诊断,这本身就极大程度地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第二,这个病表现在心理上,它直接控制人的思维和情绪,直接丧失劳动能力和社会功能,并且本应用来战胜困难的“意志”、“勇气”,恰恰又被抑郁这个困难完全吞噬。
举个例子,人如果得了癌症,大脑功能并未受到影响,所以可以“乐观、坚强、想得开”;但抑郁症的症状本身就是让人“悲观、脆弱、想不开”,而这种症状是无法控制的,即病情操控着你的意志,你的情绪。这样自相矛盾的一个处境,给人带来的挑战是空前巨大的,必须依靠非凡的理性与隐忍。
2、要有长期抗争的准备
高复发率、药物不规范,是这个病的大忌。抑郁症绝对不是所说的“去除心结就不复发”,一定要做好长期抗争的思想准备。我们知道,感冒发烧甚至更重的生理疾病,都有很强的自愈能力,但抑郁症有时候虽然也能自愈,但其发病机理太神秘,看不见摸不着,无从把握。或许前几次治疗时,我有过很好的彻底治愈的机会,但由于缺乏对此病的认识,还有正常人普遍的不愿吃药的心理,让悲剧一再重演。我也听说过服药几年后停药仍旧复发的病友,可见这个病的确是慢性病,服药不容忽视,建议反复发作或者没有确切外因的内源性抑郁症患者,一定不要匆忙停药。
至于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并且随着复发日益加重?我个人血淋淋的历史证明,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心理疾病,心理是诱因,但基因是基础(这个还有争议,但医学界没有确切定论)。哪怕环境相似,有的人会发病,有的人不会。这世界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有很多,但心理问题大多不是“症”,也许我们得病是量变到质变,但我觉得只有少数人会质变到抑郁症,多数人没有这个致病基因,或者说大脑调节功能比较健全,就不会发展成症。
耐心很重要,这个病的特点是慢性,周期长,药物也不是立竿见影,几天、几周见不到效果非常正常。究其原因,可能和神经元受体脱敏有关。而即使你觉得有好转,随即可能再度大幅跌落,这样循环的次数可能非常多,往往刚刚让人看到希望又随即粉碎,实在是残忍至极。对此要做好思想准备,不要因为出现的波动或者副作用而轻易改变用药,以周甚至月为单位来衡量自己的病情。切不可短期服用后发现无效,或者好好坏坏而丧失信心停药换药。
同时,足量足疗程同等重要。量不够可能几个月达不到效果,但加了量就完全不同。建议每加一次量观察一个月,若不理想再加;但加了量要从头开始观察一个月,直到加到说明书上的最大量,才可判断是否无效。
固定自己的医生也很重要。医生毕竟经验相对丰富,长期跟踪你的病史,把握你的状况,容易更准确地制定或者调整治疗方案。但注意一定不要轻易变换医生,否则新的医生又要从头开始了解你的情况,容易造成诊断上的混乱,不利于治疗。我吃过亏,因为我的恐慌,不停擅自换药,换医生,导致更大的恐慌和病情的波动,希望大家不要重蹈我的覆辙。
3、要区分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
要正确诊断自己是单相抑郁还是双相抑郁。请注意,隐匿性的双相抑郁尤其是重郁轻躁的情况非常之多!我的轻躁,尤其是初期服药后激发出来的躁相,主要表现为兴奋、自信,感觉自己无所畏惧,无所不能,什么事情都想做,思维飘逸,注意力经常被新鲜事物所转移,贪玩,容易沉溺于某件事物(例如购物、娱乐等),仿佛有股力量推着自己必须做不可。各方面欲望强,自尊心与廉耻感下降,什么都不在乎。
补充一下,双相表现形式个体差异非常大,有的人的躁相未必体现为情绪高涨,很可能表现出焦虑、激越、暴躁甚至各种躯体症状;躁郁程度、周期也都因人而异,所以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调整和判断。另外即便没有出现过明显的躁,根据研究、观察,发病年龄小、产后抑郁、反复发作、发病季节性强,也都是判断双相的重要依据。
单用抗抑郁药物时间久了,可能病情越来越复杂,导致发病间隔越来越短,不易治疗,还容易使得抑郁症状慢性迁延化,占据病程的绝大部分时长。虽然我每次复发都是减药或者停药所致,没有双相明显的周期性循环,但我出现过轻躁,且抑郁频繁发作,服稳定剂期间一年半未发作,同时稳定剂减量后复发。因此我倾向于用抑郁剂+稳定剂的方案治疗。
抑郁剂能够逆转一个方向,但很难控制住不往另一个方向发展,同时也是一个权宜之计,并不能真正解决那部分大脑功能的紊乱,可能稳定剂是一个更加对症甚至治本的方案(以上都是我的猜测,有待证实)。
由于精神领域毕竟没有研究那么透,所以医生的诊断用药主要根据经验,第一个让我加稳定剂的医生告诉我,即使不纠结单相双相,稳定剂也是一个最好的方案,可以最大程度防止复发,这是无数案例证实过的。因此,就算解释不清机理,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建议复发次数多的病友,以及内源性抑郁症患者(内源性由于偏向生理病变,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不稳定,造成异常电信号等,更容易出现双相症状),都可以考虑该方案。
4、关于心理治疗
我觉得心理疗法中,森田是非常可取的,因为它主张顺其自然,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情绪。当然真正的领悟需要实践的磨砺。不刻意控制自己的情绪,越想扭转,越事与愿违;应该认识到自己该做什么,直接去做,不管带着怎样的情绪。久而久之,情绪也会反作用于生理。当然这是要在人依靠药物摆脱中度到重度状态之后。
我认为患者如果处于好的状态,它会有一定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认知“偏差”的定义非常含糊。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没有绝对的定义;而抑郁症的发病,虽有认知因素在,但不是主导。只要不影响到生理状态,认知也不必要强行扭转。再者,从小形成定式的认识,已经成为一种条件反射。若是违背自然,刻意去纠正,反而容易走过入魔,对自己造成巨大压力,适得其反。
经验是,认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但绝非仅靠反省、分析、强调、告诫等等,更重要的是行动。往往是阅历和切肤之痛更能改变认知,舍此没有捷径。
以我这些年的经历看来,人是很难改变的,尤其是性格。如果药物让人变得和病前判若两人,最大的可能是双向。多少次我觉得自己参透了人生,领悟了真谛,可是一旦发作,就和过去判若两人。这时我才发现,改变是这么难,我们能做的更多是接受,学会与抑郁共处;还有坚持服药,不能盲目乐观。
希望抑郁症患者能够康复,不再饱受抑郁症的痛苦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