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看到一则消息:年10月28日,南京医科大学周其冈、朱东亚及厉廷有团队合作在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Designoffast-onsetantidepressantbydissociatingSERTfromnNOSintheDR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快速起效的抗抑郁化合物,有望成为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的候选药物。
这款药物有什么特殊的呢?
介绍这则消息的文章解释说,这款药物有两大特点:第一,起效快,该药物在小鼠模型中,2个小时内就快速产生抗抑郁作用;第二,更重要的是,没有其他抗抑郁药品的毒副作用。
文章说,尽管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次重大的研究突破,很有可能为人类带来更快、更有效的抗抑郁药,这对于广大的抑郁症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
研究出抗抑郁的新药,就一定能成为抑郁者们的救星吗?
还真不一定!哪一种新药出来不是这么宣传的?有哪种药真的成为抗抑郁的特效药了吗?
按照规定,有没有毒副作用,有什么毒副作用,必须临床实验达到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验证后才能得出结论。只是出来一个设计,只是在小鼠身上做了个实验,怎么就能确定没有毒副作用呢?还没在人身上验证,怎么就能确定是特效药呢?
可见,这只是一种新闻炒作而已。
不过,为了宣传即将可能问世的新药,宣传者自己揭开了药物治疗抑郁症的老底,这倒是更值得广大抑郁者认真阅读、仔细体会、谨慎对待的。让我们看看人家自己是怎么说的:
迄今为止,人们对抑郁症的病因并没能完全搞清楚,而针对抑郁症的治疗取得的进展也非常有限,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在接受标准药物治疗后仍未获得应答。
“未获得应答”是个专业术语,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无任何效果”。
目前抗抑郁药物的主要靶点是血清素转运体,简称SER。然而,SERT抑制剂有严重的局限性:
第一,时间长,它们至少需要2周才能生效,比如经典抗抑郁药物氟西汀,需要2-4周才开始显现疗效;
第二,效果不具普遍性,效率低、疗效不稳定,只有部分患者在治疗后恢复;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它们有广泛的副作用,甚至导致了部分患者的自杀。
近年来,氯胺酮也被发现可以通过阻断NMDA受体,发挥快速起效抗抑郁效果。然而氯胺酮具有成瘾、致幻等严重的副作用,且有导致精神分裂症的风险,严重限制了其应用。
那么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抑郁患者的反映又是怎样的呢?
《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调查显示:接受药物治疗的抑郁患者常被各种药物副作用困扰。这些症状包括手抖、恶心、便秘等等,其中有44%的患者表示不能忍受自己因为治疗而变胖。
因此,继续研究新的、能快速作用且无毒副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就成了科学家们的重点目标。这就是这款新药的研究成果之所以刚一公布就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