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新生儿危重症之一
TUhjnbcbe - 2025/6/27 16:47:00

导语: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新生儿危重症之一,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多种新生儿疾病均可引起新生儿发生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的改变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目前治疗主要以病因治疗及抗凝治疗为主,而替代治疗及危重症换血治疗也是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一、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及常见病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不同病因导致局部损害而出现以血管内凝血为特征的一种继发性综合征,它既可由微血管体系受损而致,又可导致微血管体系损伤,严重损伤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其特点是大量微血栓形成、继发性广泛出血及重要脏器发生器质性变化。

DIC发生实质上是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发生病理性激活的过程。在各种致病因素(如缺氧、酸中毒、产科因素等)的作用下,激活机体单核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释放组织因子,激活了组织(外凝)系统;而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血小板因子(PF3)及TXA2被释放,Ⅻ因子被激活,二者共同作用导致凝血功能亢进。由于凝血过程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激活了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产生大量的FDP,因FDP有很强的抗凝作用,从而导致广泛出血、微循环障碍、休克等一系列临床表现。还有蛋白C系统调节能力的降低,蛋白C系统一旦激活就可以起到减少凝血酶生成和促纤溶作用,从而阻止DIC的进展,而新生儿血浆蛋白C低于成人水平,所以容易引起凝血异常。

由于凝血因子不能通过胎盘,需由胎儿自己合成,因此新生儿血浆大多数凝血因子水平与成人明显不同。新生儿DIC常发生于危重新生儿中,常见病因包括严重感染、围生期窒息、新生儿硬肿症以及母亲有出血倾向(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母亲凝血功能异常等)的新生儿,有研究显示窒息早产儿更容易发生DIC,且倾向于DIC的低凝期。

结合临床实际可以发现,弥散型血管内凝血为临床较为常见病症,在新生儿患者中,该病症发展极为迅速,将对患儿后期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且存在着一定的致死率。结合相关研究可以发现,新生儿DIC主要发生在感染型患者中,几乎超过50%以上患者均因不同程度感染而导致,且患儿血清白蛋白水平与病症的严重程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对于部分较为严重患儿,受感染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体内代谢速度明显加快,使得白蛋白的分解速度加快,同时导致急性相蛋白水平持续上升。另一方面,在感染等因素的作用下,患者周身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将发生较大变化,增加患者出现血管内白蛋白漏出的风险,进而表现为低蛋白血症。加上新生儿身体各项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肝脏合成蛋白的功能同样远低于正常人群,同样会增加该类病症的发生率。

二、临床表现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有轻有重,病情的轻重与原发病的严重程度、DIC持续时间、凝血因子的消耗量、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量以及婴儿恢复被消耗的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的能力等因素有关。新生儿DIC时血液可以是低凝或高凝状态,容易引起出血或血栓。新生儿DIC轻症者不易发现、诊断困难,重症死亡率高,绝大多数为急性、全身性且多为严重型,DIC分为3期。

1、高凝期

该期因大量凝血因子激活,血管内反复有微血栓形成。持续时间短,临床无明显出血表现,不易被发现,也可因血液呈高凝状态而在抽血时血液容易凝固或拔针后不出血而发现。

2、低凝期

血中凝血因子不断消耗,又缺乏合成和补充,以致血液转入低凝状态,血液不凝固而致消化道、肺部等器官出血或穿刺部位出血不止,临床表现明显,容易被发现。

3、继发纤溶亢进期

体内凝血与抗凝血间的平衡紊乱,纤维蛋白原大量消耗,纤溶活性增强,微血栓重新溶解,导致广泛、严重、持续性的出血,该期容易导致死亡。在临床上这3期有时交叉存在,不易分开。临床上发现新生儿采血困难或采血就凝时,就应注意有无DIC的可能。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出血、微循环障碍与休克、血栓及溶血。

三、诊断及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确诊DIC的关键,目前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凝血酶时间测定(TT)、血浆D-二聚体测定(DDi)、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测定(AT-Ⅲ)、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新生儿PT和APTT较成人正常值延长,在DIC早期FDP可以不高或轻度增高,以上这些因素给新生儿DIC早期诊断造成了困难。DIC诊断标准严格,临床上达到诊断标准时多已发展为晚期。

年第7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在国内提出了DIC前期(pre-DIC)的概念。pre-DIC从分期上应在经典分期的高凝期之前,指在DIC基础疾病存在的前提下,体内与凝血、纤溶过程有关各系统或血液流变学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病理变化,但尚未达到DIC确诊标准的一种亚临床状态。该标准要求除了存在易导致DIC的基础疾病如感染、新生儿窒息等,及符合临床表现外,主要依靠分子标记物的检测。见的分子标记物有:D-二聚体(DDi)、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栓调节蛋白(TM)、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纤维蛋白肽A(FPA)、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维蛋白肽β-β15-42肽(FPβ-β15-42)、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抗凝血酶III(AT-Ⅲ)。

临床检测中DDi是DIC早期特异性分子标志物,为凝血功能早期灵敏指标,为我国DIC的诊断标准之一。研究显示DDi能正确反映体内凝血酶和纤溶酶活性,并指出当血浆DDi水平大于1.5mg/L时,对DIC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T-Ⅲ水平降低是反映血液高凝状态的指标之一,依据AT-Ⅲ可早期诊断DIC,约80%~90%的DIC患者AT-Ⅲ的活性降低。

结语:新生儿DIC危险性极大,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以减少死亡率。目前抗凝治疗效果较好,但是有些危重患儿DIC较重,可以早期给予换血治疗。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总结经验,进一步研究新生儿DIC换血治疗的优点,但早期积极给予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钠可以减少换血治疗的几率,在临床工作中还需做大量的工作以提高新生儿DIC的治愈率。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新生儿危重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