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心理学婴儿是如何将来自不同的感觉系统的信
TUhjnbcbe - 2025/7/3 12:39:00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电话 http://www.xftobacco.com/m/

婴儿是如何将来自不同的感觉系统的信息整合在一起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关于客观刺激的认识和经验的?

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一个观点是,个体首先需要分别完成每一个感知系统的发展任务,当不同的感知系统都达到了一定的功能水平以后,各系统之间的整合才开始出现。

但近期的有关研究结果却表明,婴儿在出生以后不久就已表现出了某些对不同感觉信息的整合能力。

研究发现,婴儿早期表现出来的这种感知觉的整合能力,表现在诸如对刺激的注意、辨别、定位等许多方面。

对刺激的注意方面的整合能力

在对刺激的注意方面,门德森(Mendelson)通过实验发现,一定的声音刺激可以引起婴儿的视觉注意。新生儿的定向反射就表现了这种情况。

当有声音刺激出现的时候,新生儿会将头转向声源并用目光进行搜寻;而且,随着声音刺激的增强,婴儿的定向注意也随之提高。

这表明,婴儿可以通过所接收的声音刺激来调节自己的视觉反应。

海斯(Haith)指出,人类个体在早期就表现出来的这种对声音刺激的定向注意能力,是一种生存的本能,它使婴儿能对各种发出声响的东西保持机警,以避免伤害。

对刺激的辨别方面的整合能力

一些研究表明,大约4个月左右的婴儿就能根据来自不同感觉到的信息对刺激进行辨别和判断。

斯皮尔克(Spelk)进行了一项研究,他给婴儿呈现两个挨在一起的屏幕。

其中,一个屏幕上表现的是一位妇女在与婴儿玩“躲猫猫”的游戏,另一个屏幕上表现的是一只手在敲打一个木鼓。在婴儿注视这两个屏幕的时候,出现一个声音系列,这个声音系列只与上述两个屏幕之一相匹配。

结果发现,4个月的婴儿对有声音相配的屏幕注视更长的时间。这说明4个月的婴儿就能将不同种类的信息综合起来以对事物进行了解和辨认。

婴儿也可以将本体感觉和视觉进行内在的整合。巴雷克(Bahrick)进行了一项关于婴儿感觉整合能力的实验研究。

在实验过程中,让婴儿坐在婴儿椅上,在婴儿腿的上方设一块挡板,以使婴儿看不到自己腿的运动情况。

有两个录像屏幕呈现在婴儿的眼前,其中,一个屏幕上表现的正是他自己的腿的运动情况;

而另一个屏幕上表现的则是另一个婴儿的腿的运动情况(也可以是这之前被试的腿的运动情况)。

因此,第一个屏幕上的腿的运动情况恰好与当前被试自己的腿的运动相匹配,第二个屏幕上的腿的运动情况与被试当前自己腿的运动没有任何的关系。

研究者认为,如果被试能将本体感觉(自己腿的运动)与视觉(对屏幕上腿的运动的注视)整合在一起的话,他们就应该能区分开两个屏幕的内容,而且应对某一个屏幕予以更多的注视。

结果发现,5个月的婴儿花67%的时间注视第二个屏幕。

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婴儿已经发现了第二个屏幕上的腿的运动与自身的运动不相一致,这种不协调引起了婴儿更多的注意。

3个月的婴儿对上述两个屏幕的注视时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区别。这说明,婴儿只有到5个月的时候才开始具有将本体感觉与视觉进行整合和比较的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使主体对于自身的运动状况产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这对主体进行身体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感知觉的内在整合能力还表现在,婴儿可以辨认通过另一个感觉道而获得的信息。

罗斯(Rose)进行了一项研究。在实验的第一个阶段,主试让婴儿以一种独立的感觉方式(触觉或视觉)对某一个特定的物体形成习惯化,然后,给婴儿再呈现一组物体(其中也包括用以形成习惯化的物体),但这回则让婴儿以另一种感觉的方式对这一组物体进行感知(视觉或触觉)。

结果发现,与使婴儿产生习惯化的物体差异越大的物体越易使其产生去习惯化,其他的一些类似的研究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

博顿(Borton)发现了更令人惊奇的结果,即1个月的新生儿就能进行触觉和视觉的内在的整合。

研究者先让婴儿通过吸吮而对一种特定形状的橡皮奶嘴形成习惯化;然后,再给婴儿呈现两个橡皮奶嘴(一个是熟悉的,一个是不熟悉的),结果发现,1个月的婴儿对不熟悉的奶嘴注视的时间更长。

对刺激的定位方面的整合能力

通过前面所引用的一些实验研究已能看到,婴儿已具有了通过对声音刺激的辨认而达到对视觉定位的目的。

婴儿还可以依据通过视觉而获得的关于物体空间位置的信息,去抓取物体。

霍夫斯顿(Hofsten)发现,婴儿一旦能准确地抓取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以后,就能准确地抓取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

霍夫斯顿还发现,婴儿在抓取运动状态的物体的时候,表现出很熟练的技能,他们是将手伸向运动物体将要到达的下一个点上,而不是即刻已达到的这一点上。

这表明,婴儿的视觉与运动觉之间的协调工作。关于婴儿具有感知觉的内在整合能力的另一个方面的证据是,用于视盲婴儿身上的声波定位仪的功效。

声波定位仪是由新西兰的一名科学家莱斯利·凯在60年代所发明的一种用于帮助盲人行动的仪器。

该仪器就是根据人体的各种感觉可以互为整合及补偿的机理而设计的。

通过使用这个仪器,盲人则可以通过听觉来排除在行动范围内的各种障碍以达到目标,自由地探索环境。

声波定位仪的具体工作过程与蝙蝠对物体的定位过程相类似。它发放并收回超声波,再将收回的超声波转换成人耳所能接受的声音频率。

声波定位仪可以给盲人提供关于物体距离、方向、表面光度等方面的信息。关于物体的距离,声波定位仪是通过声音信号的不同频率来获取的。

主体距离物体越近,所接收到的声音信号的频率则越低。关于物体的方向,声波定位仪是通过使主体两个耳朵产生相对的音量差来获取的。

例如,在主体右侧的物体,通过仪器后就会使右耳所获得的音量大于左耳。关于物体的表面光度,声波定位仪是通过声音的纯度来获取的。

表面光度较高的物体(如玻璃杯、钢板等)所产生的声音纯度也较高。

如果声波定位仪可以给盲人提供有用的信息,那么多大年龄的盲童能够有效地使用这个仪器呢?围绕着这个问题,心理学家们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工作。

弗雷伯格(Fraiberg)认为,婴儿的行走动力是来自于他们想要获取某些对他们来说极具吸引力的物体的愿望。

而正因为视盲婴儿感受不到物体的这种吸引力,所以,其开始行走的时间大大晚于视力正常的婴儿。

由此她认为,只有当视盲婴儿能够通过声音而接触到各种物体的时候,他们才可能开始行走。

抓取那些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的强烈愿望成为视盲婴儿学习行走的重要动机。

从理论上讲,声波定位仪的使用可以促进视盲婴儿更早地开始行走,这种仪器的使用应该在视盲婴儿刚要开始行走的时候(大约在9~15个月时)为宜。

艾特肯分别给4名年龄为6、8、13、14个月的视盲婴儿戴上声波定位仪,以了解婴儿使用声波定位仪的年龄与其行走能力的关系。

结果发现:在6个月时就开始使用仪器的婴儿的双手抓物和行走能力发展得最为迅速,他在7个月的时候就能够用两只手去抓取产生声波的物体,在16个月的时候则可以完全独立地行走。

在8个月时开始使用仪器的婴儿的上述能力的发展速度次之,即在8个月时能够双手抓物,20个月的时候能够独立行走;而另两个年龄略大的婴儿活动能力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但也有研究表明,年龄较大的婴儿也能从使用声波定位仪中获益,我们认为,造成上述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婴儿间的个体差异。

虽然在使用声波定位仪的最佳年龄的问题上,不同的研究者之间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视盲婴儿在使用声波定位仪后,其探索环境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都有了明显的增强,在探索环境过程中的失误行为明显减少,并由此提高了对周围环境的熟悉程度,扩大了自身的经验范围,增长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能力。

声波定位仪在视盲婴儿的运动能力的发展上产生积极效果的事实,充分说明了即便是婴儿也已经具备了对于各种感觉的内在整合模式。

在这里,我们分别描述了婴儿的视觉、听觉及感觉整合能力的早期发生情况。这些描述使我们看到,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就已获得了感知觉方面的重大进步。

为了更直观起见,希格勒用图表的形式对婴儿期的视觉、听觉以及感知觉的整合能力出现的时间予以了说明。

相对于其他感觉系统来说,婴儿听觉系统发展的速度最快,大约在3个月的时候就完成了听觉系统发展的最基本的任务。

当然,与感知觉的其他系统一样,3个月的婴儿的听觉系统还远未达到成熟,在许多方面仍需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综上所述,个体在出生的第一年里,就表现出了视、听、嗅、味、触等多方面的感知觉能力,并能对不同的感知觉进行整合。而且,这些能力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

因此,相对于以后的各年龄阶段来说,婴儿期(包括新生儿期)是个体感知觉系统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

由于在这一时期里,婴儿尚未产生语言或刚刚产生语言,所以,他们主要是通过感知觉方面的途径了解和感受外界,并与外界进行交流,这也更促进了他们感知觉能力的快速发展。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理学婴儿是如何将来自不同的感觉系统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