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期刊《柳叶刀》曾发表过一篇关于“世界人口”的学术论文,其中预测,世界人口将在年到达顶峰,届时总人口达到97亿人,从年开始逐年下滑,预计到年将下降到88亿人。其中中国人口数7.3亿人(不足8亿),不得不面临劳动力大幅下降的问题,此外出现人数下滑的还有日本、葡萄牙、泰国、韩国等23个国家。
有内行直言,人口下降已经不是预测可知的问题,当前阶段我们面临着更复杂的局面:出生率创新低,人口年龄结构差异大,二孩催生无果,三孩政策效果不佳等。直白点说就是,在高物价、高房贷、高生活成本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人进入低欲望生活,宁愿孑然一身,也不愿意捆绑在婚姻的条条框框中。虽然这种想法看似偏激,但眼见着出生率和结婚登记数走入新低,我们不得不面临人口持续减少的现状。
人口格局迎来一轮洗牌:负增长省份增多,生育年龄一再推迟
据澎湃新闻3月31日报道,从已发常住人口数据的27省市中,有14省市已经提前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占比近一半。要知道,去年七普数据公布时,人口减少的省市无一例外来自于北方,但年,除了大家都知道的东北三省,人口萎缩的情况从北方蔓延开来,连中部、华南、西南地区也无一例外。而这一切背后,出生率下滑是人口逆转的核心因素:
自年开放二胎以来,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官方数据显示,年全年出生人口万人,人口出生率7.52‰,净增数只有48万人,而回顾年,新生儿数量还停留在万人。这意味着过去5年少生了万人,这还是放开二孩三孩后才出现的,很难不让人怀疑,如果仅算一胎的话,新生儿出生率将会低到超出想象。
其次是年轻人生育意愿低,也是“帮凶”。据不完全统计,当下90后年轻群体预计平均生育的数量只有1.66个,这远低于80后群体,同时,在过去十年,我国女性平均生育年龄已达到29.13岁,比年推迟了2.82岁。
不得不说,这届年轻人对生育提不起兴趣,长此以往势必导致人口结构逆转,新生儿大幅度减少。种种现实也给人们浇了一头冷水,毕竟“无房无妻”时代,仅通过开放生育并不能完全解决人口问题。
1、高昂育儿成本劝退一众年轻人
育儿成本不仅仅是怀孕、生产环节的开支,还包括备孕、生育、养育过程的消耗。一句话总结,生育囊括了医疗、生活消费、住房、教育等多个方面,与买车是同样道理,“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劝退了一众步入婚姻殿堂的新夫妻。更重要的是,这还是一笔算不清的“糊涂账”,不同的城市、家庭阶层,就决定了育儿成本存在巨大差别。
梁建章、任泽平等专家“生育成本”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2.7万元。注意这只是平均数,分摊到不同城市,比如一线城市,育儿平均成本或超过万元,算上通货膨胀等因素,这个数字可能大大超出我们想象。
2、女性思维转变
随着教育平等、性别平等的观念深化,如今女性也有很多受过高等教育,并成为事业有成的女强人,这样一来让他们不愿意放弃事业而洗手作羹汤。毕竟女性生育后,就业受歧视的情况也不是个例,甚至部分企业录用员工时明确要求几年内不能生娃。此外,据九派财经4月25日报道,北京总工会调研显示,41.78%的受访男职工没有休过陪产假,39%男职工不知道单位是否提供陪产假。而有些职工即便知道单位有陪产假,但还有64.53%的职工担心影响工作收入和考评晋升主动选择不休。可见职场危机女性所处位置要更难于男性。
3、高昂的生存成本让年轻人自顾不暇
据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90后人均负债约12.7万元,债务收入比为18.5,换言之,这群年轻人们,平均背负着18.5倍工资的债务。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年的报告,如果叠加近两年风波因素,人们收入降低、就业紧张等问题,负债情况可能会更重。房说君认为,在大多数人都超前消费的趋势下,年轻人抵制诱惑能力低,很容易就会掉入消费陷阱中,长期下去,债务越积越多,自己吃饭都成问题了,还哪里有闲钱养孩子?
4、高昂房价吓退一众年轻人
从传统观念里,“成家”和“立业”有着息息相关的唇齿关系,这个时候,作为婚姻和家庭的必需品,房子自然就成了这个阶段非常重要的所在。任泽平在《中国生育报告》中给出的结论是,住房成本对生育的影响作用占比高达42%,排在教育成本、医疗成本的前面;误读有偶,张启迪研究发现:房价上涨对生育意愿呈现负相关联系,住房均价每上涨1%,生娃意愿下降约0.2个。
看到这里,你会认为出生率下降是高房价惹的祸吗?事实上,在这个“唯房论”的社会,没房子,像就业、读书、医疗就要被区别对待,如果勉强买了房,会使得个人收入大大锐减。举个例子,按照人均39平的居住需求,一家三口就要平的房子,这样的话,购房成本就大概在万(按最新住房均价/平计算)。反观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元/平,这个数字似乎很难和高房价相抗衡,还有后期的还贷压力,使得年轻人即便购房后也可能继续延迟生育时间。
为了应对老龄化,提振国人生育意愿,二孩催生无果后,终于向住房“出手”了
具体来看应对提振生育策略,高层表态有3方面动作:1调控高房价,去年金融调控,开启二手房限价等,房价重回万元内;2大力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全年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万套;3增加补贴,目前甘肃、江苏、浙江等省份向住房“出手”了,对生育二孩、三孩的户籍常住家庭,在县城区购买商品房时给予现金补助。
另一方面,当前的严峻人口形势,无数专家提出宝贵意见,懂行人认为3月15日,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泓提出的新建议合理,且最能够得到父母的赞同:比如多孩家庭申请公租房具有优先权,差异化享有购房优惠;建立医疗基金,加大对接受辅助受孕疗程的夫妇给予补贴;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经济补贴,覆盖从怀孕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
房说君有话说,为什么这些建议能得到认同,在房说君看来,主要原因在于建议系统且全面,涵盖了医疗、住房、育儿成本等,可谓是从基点出发来解决问题。对于这个年新建议,你怎么看待?
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为“每日房说”原创,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深究。(撰文: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