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体温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腋窝36-37℃;舌下36.3-37.2℃;直肠36.5-37.7℃。通常情况下,腋温低于口温0.5℃,肛温则高出0.5℃。
体温升高
一、发热
二、过热
发热与过热的比较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临床上根据体温的高低可分为:
低热:37.5℃~38℃;
中度热:38.1~39℃;
高热:39.1~40℃;
超高热:>40℃。
若体温超过0.5℃或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小儿发热病因
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大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外在因素:
小儿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
二、内在因素:
生病、感冒、气管炎、喉咙发炎或其他疾病;
三、其他因素:
如预防注射,包括麻疹、白喉、百口咳、破伤风等反应。
(一)急性高热
1、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早期,各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2、非感染疾病:暑热症,新生儿脱水热,颅内损伤,惊厥及癫痫大发作等;
3、变态反应:过敏,异体血清,疫苗接种反应,输液,输血反应等;
(二)长期高热
1、常见病:败血症,沙门氏菌属感染,结核,风湿热,幼年类风湿症等;
2、少见病: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结缔组织病。
发热的临床表现
常用的降温措施
(1)物理降温
温水擦浴、用不漏水的塑料袋盛冰块外裹干毛巾敷头、颈,还可加敷腋窝和腹股沟等处。不提倡用冷水或酒精等擦浴。
(2)药物降温
常用对乙酰氨基酚(3个月小儿)或布洛芬(6个月小儿)口服或直肠给药,每4~6小时可用药一次,小儿应慎用阿司匹林(可导致瑞士综合征),一般不主张单用激素退热。
新生儿发热不宜采用药物降温,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
(3)中医药降温
针灸、中药口服、外敷或灌肠,推拿。
(4)人工冬眠疗法
是以药物(氯丙嗪和异丙嗪两种药物等量混合)和物理降温相结合的一种降温方法。人工冬眠具有强有力的中枢神经保护性抑制作用,能使机体沉睡、降温、代谢率降低、耗氧量减少。主要适用于重症感染所致的持续高热不退或伴惊厥者,如中*型细菌性痢疾、病*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等。
儿童退热的安全首选:修正ZY-发热医用冷敷贴
发热穴位基本贴敷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现代产用于治疗感冒、疟疾、颈椎病、痤疮等疾病。
腕横纹:人的手腕处一般有两条横纹(手掌侧和臂侧,以下简称掌侧,臂侧),个别也有三条的(在手掌侧下部,不连贯,可以忽略)。
肘横纹:指微曲上臂时肘内侧出现的一条横纹,针灸上可以说是从曲池到少海之间的横纹。
白虫窝穴:在大腿内侧,髌骨内侧端上3寸,血海穴上1寸。
二扇门:是发汗特效穴,具有发汗解表、退热平喘的作用。一手有二穴,位于手背第三掌骨小头两旁。
板门穴: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处,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气喘、嗳气等。
三阴交:位于足太阴脾经穴位,位于小腿内侧,踝关节上3寸。
修正ZY-发热医用冷敷贴使用方法
1、一般发热儿童:
大椎、腕横纹、肘横纹、百虫四个主要穴位,对称贴敷,每天需要7贴;
2、外感发热儿童:
大椎、腕横纹、肘横纹、百虫、二扇门五个主要穴位,对称贴敷,每次需要9贴;
3、阴虚内热儿童:
大椎、腕横纹、肘横纹、百虫、三阴交穴五个主要穴位,对称贴敷,每次需要9贴。
修正ZY-发热医用冷敷贴治疗方法
一般儿童每天贴敷1次,时间为4-8个小时即可;
重症患儿,每天贴敷1次,并需配合一定的药物治疗;
一般疗程为1-3天。
修正ZY-发热医用冷敷贴产品优势
1、穴位贴敷、传统疗法、历史悠久、成效可见;
2、解决孩子吃药、打针的困扰;
3、穴位贴敷,安全有效,无副作用;
4、替代传统小儿推拿,省时、省力、省心;
5、操作简单,易于把控;
6、每贴贴敷时间4-8个小时,每个穴位每日贴敷1次即可。
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想看更多精彩文章,就动动手指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