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超实用的抗生素不良反应汇总,请收藏
TUhjnbcbe - 2020/12/17 19:46:00

导语

抗生素在医学应用上尤为广泛,但是对于抗生素你了解多少啊?需要吃抗生素的你需要提前了解这些......

抗生素是当今控制各种感染的有效药物,是最为常用的药物类别之一,已经使用的有近百种,使用过程中一定要特别警惕它们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0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是通过抑制菌体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因人体细胞无细胞壁,青霉素对其几乎无影响。又因青霉素抗菌谱很广。所以深受患者欢迎。成为临床最常用的抗生素之一。但由于近年来大剂量、高浓度使用青霉素现象增多,其不良反应屡见发生。青霉素常见的不良反应有:

1、过敏反应:较常见,包括荨麻疹等各类皮疹、白细胞减少、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等和血清病型反应;

2、*性反应:少见,但静脉滴注大剂量本品或鞘内给药时,可因脑脊液浓度过高导致抽搐、肌肉阵挛、昏迷及严重精神症状等;

3、赫氏反应和治疗矛盾:用青霉素治疗梅*等疾病时可由于病原体死亡致症状加剧,称赫氏反应。治疗矛盾也见于梅*患者,系治疗梅*病灶消失过快,而组织修补相对较慢或病灶部位纤维组织收缩,妨碍器官功能所致;

4、二重感染:可出现耐青霉素金葡菌、革兰阴性杆菌或念珠菌等二重感染;

5、应用大剂量青霉素钠可因摄入大量钠盐而导致心力衰竭。

头孢菌素类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又称先锋霉素,是一类广谱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目前,已有四代产品,应用十分广泛。临床发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存在以下几种常见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可致皮疹、荨麻疹、哮喘、药物热、血清病样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的过敏性休克类似青霉素休克反应。两类药物间呈现不完全的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对青霉素过敏及过敏体质者应慎用,有的产品在说明书中规定用前皮试,应参照执行。

2、胃肠道反应和菌群失调多数头孢菌素可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对肠道菌群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另外,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念珠菌感染等,尤以第二、三代头孢菌素为甚。

3、肝*性多数头孢菌素大剂量应用可导致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酯酶、血胆红素等值的升高。

4、造血系统*性头孢菌素偶可致红细胞或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细胞增多等。

5、肾损害主要绝大多数的头孢菌素由肾排泄,以第一、二代头孢为多见,偶可致血液尿素氨、血肌酐值升高、少尿、蛋白尿等。其中头孢噻啶的肾损害作用最显着。头孢菌素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肾损害显着增强。

6、凝血功能障碍由于头孢菌素抗生素都能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使凝血机制发生障碍,因此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头孢菌素抗生素药物的用量大小,疗程长短直接有关。

7、与乙醇联用产生“双硫仑”(戒酒硫)样反应,抑制乙醛脱氢酶,使饮酒者体内乙醛蓄积产生难受反应而用于戒酒。含硫甲基四氮唑基团的头孢菌素有类双硫醒的功能。当与乙醇联合应用时(喝酒或者接触酒精等),也可引起体内乙醛蓄积而呈“醉酒状”。

02

喹诺酮类抗生素

喹诺酮类属合成类抗生素,主要包括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氟罗沙星、培氟沙星、加替沙星、洛美沙星等。此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较广、高效、使用方便及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此点与其他抗生素显着不同,不会与其他抗菌素形成交叉耐药性,对其他抗菌素产生的耐药菌株仍然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因此,喹诺酮类抗生素已成为目前临床上开发和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1、胃肠道反应:在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中,以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大约有3%~5%的患者在服用该类药后会出现食欲不振、上腹部隐痛、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最近几年,随着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的问世与剂型的改革,其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已有所降低,即使发生,症状也较轻微。因此,只要遵医嘱服用,并注意在饭前服药,服药后及时进餐,绝大多数患者可以避免这一不良反应的出现。

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临床统计显示,在服用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依诺沙星(氟啶酸)的患者中,约有2%的人会出现嗜睡、头痛、头晕及肢体麻木等轻微症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这些反应主要与服药剂量过大、服药时间过长有关。这是由于喹诺酮类药物可透过血脑屏障,如果一次使用剂量过大或服药时间过长,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量就会增大,从而可影响大脑边缘系统的功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所以,在服用喹诺酮类药物时,一定要严格控制药量,不可随意增加用量和服药次数;同时应注意用药的持续时间,一般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应控制在5~7天左右。如果服药期间出现了上述症状,就要及时减少剂量,必要时可停药或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

3、一般性过敏反应:在服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时,还有极个别的患者会出现皮疹、药物热及荨麻疹等一般性过敏表现。与其他抗生素相比,此类药物的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且不会引起如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的过敏症状。只须立即停药,并适当服用抗过敏药物如西替利嗪,或外用止痒剂即可。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加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这样,可很快缓解症状,消除皮疹、荨麻疹等过敏反应。

4、光敏性皮炎:氟罗沙星,洛美沙星多见,属药物变态反应,常在用药后7~10天出现。

5、血糖异常:主要是加替沙星。包括症状性低血糖和高血糖症。严重血糖异常的,包括高渗性非酮症高血糖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低血糖昏迷、痉挛和精神状态改变(包括意识丧失)。虽然少数导致致死后果,但是如果得到适当处理,这些事件大多是可逆的。

0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包括红霉素、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等。以红霉素为代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从年就开始使用,一直是这类药物的首选药。之后,类似的品种相继上市,其*副作用也较低,短期使用很少由于*性反应而需要停止服药的情况。

不过,大环内酯类口服药,开始大多数以游离碱的形式直接供口服使用,吸收率不高,易被胃酸破坏。现在部分品种通过酯化克服了以往的缺点,又产生了其他的不足,如琥乙红霉素、乙酰麦迪霉素、阿奇霉素等,虽然提高了吸收率,避免了被胃酸的破坏,但是对肝脏的*害却明显增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的*副作用已被逐渐认识。此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有:

1、对肝脏的*害:在正常剂量时,对肝脏的*害较小,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胆汁郁积,肝酶升高等,一般停药后可恢复。但经酯化后的这类药(如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对肝脏的*性更大,应短期减量使用,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2、对前庭系统的影响:静脉给药时可发生耳鸣、听觉障碍等,停药或减量后可恢复。

3、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药热、药疹、荨麻疹等,反应严重时应停药。

4、胃肠道反应:部分药物可引起腹痛、腹泻、恶心等,停药后可恢复。

5、局部刺激:注射给药可引起局部刺激,故本类药物不宜用于肌肉注射。静脉滴注可引起静脉炎,故滴注液应稀释至0.1%以下,滴入速度不宜过快。

6、抑制茶碱代谢:本类药物可抑制茶碱的正常代谢,故不宜和氨茶碱类药联合用药,以防茶碱浓度异常升高而引起中*,甚至死亡。医院进行茶碱浓度监测,以防意外。

7、部分药品易透过胎盘:如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因此,孕妇和哺乳妇女均需慎用,必要时宜暂停哺乳。

04

四环素类抗生素

1、消化道反应;

2、肝损害;

3、肾损害;

4、影响牙齿及骨骼的发育,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8岁以下小儿禁用;

5、有局部刺激,故不可肌注,静滴宜充分稀释;

6、有过敏反应;

7、使用时间稍长,易致肠道菌群失调。

05

氨基糖苷类药物

氨基糖苷类药物主要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

1、神经肌肉阻滞:氨基糖苷类药物产生神经肌肉阻滞的机制是由于药物抑制突触前的乙酰胆碱(Ach)释放与阻断突触后的Ach受体所致。这一现象虽然少见,但危险性较大。临床表现为手足麻木,舌颤,甚至全身抽搐,有时很难与脑膜炎惊厥相区别。氨基糖苷类与肌肉松弛药安定等合用可加重反应,此类药物不宜静脉推注。

2、肾*性:新生儿、早产儿、老年人危害最大(链霉素、庆大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肾的*性主要损害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一般不影响肾小球。

3、耳*性:主要是庆大霉素。该药物对第Ⅷ对脑神经选择性损害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可分为:

(1)耳蜗神经损害:出现耳胀满感、头晕、耳鸣、听力下降,甚至耳聋。

(2)前庭功能失调:可出现平衡失调、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阵颤。但这两类症状并非绝对,有可能两者兼有。有时临床自觉症状不明显,需要仪器检查前庭功能或听力才可发现,这些“亚临床耳*性反应”的发生率约为10%~20%。本类药物可通过胎盘屏障,造成胎儿第Ⅷ对脑神经损害,成为先天性耳聋的重要原因。

4、过敏性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性休克,皮疹,过敏性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致死。其中链霉素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应予注意。

5、造血系统*性反应:链霉素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6、二重感染:用药时间过长可引起二重感染,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

7、其它:其他少数可引起呼吸肌肉麻痹,造成呼吸抑制或暂停。此外,有部分氨基糖苷类药物可引起肝损害,出现转氨酶升高,甚至*疸。也可引起周围神经炎,但较少见。

06

磺胺类抗生素

1、过敏反应;

2、泌尿系统损伤:取决于尿中药物的浓度和溶解度(注意首剂加倍,服药期间多喝水,加速溶解),多产生血尿、结石,不可与维生素C合用;

3、血液系统损害;

4、肝损害。

07

氯霉素类抗生素

氯霉素类主要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1、骨髓抑制:不可逆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可逆性抑制(停药可恢复);

2、灰婴综合症;

3、胃肠道刺激。

08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主要包括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

1、胃肠道反应;

2、伪膜性肠炎:严重者可致死,先期症状为腹泻,遇此情况应立即停药,必要时可用万古霉素治疗。

09

多肽类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

多肽类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

来源/医学之声

推荐课程:

这样学心电图,一辈子不会忘!

超实用的胸部影像读片诀窍

必看!执业药师一次通过的秘诀

干货!零基础教你做出高逼格PPT

医护考试之痛,一次性全部解决

一秒打开就能照做的52个急救指南

实用!儿童呼吸道感染规范化诊疗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报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Uhjnbcbe - 2020/12/17 19:46:00
青海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69973.html
遗传性疾病

第一节21-三体综合征

21-三体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病,母亲年龄愈大,本病发生率愈高。

一、临床表现

智能落后,体格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头围小,四肢短,骨龄落后,出牙延迟等。特殊面容:眼距宽,眼裂小,眼外侧上斜,鼻梁低平,伸舌流涎。肌张力低下:韧带松弛,关节可过度弯曲。

皮肤纹理特征

通贯手,atd角增大,第5指有的只有一条指褶纹。可伴有先天性心脏病。急性白血病的发生率高,易患感染,性发育延迟。

二、细胞遗传学诊断

(一)标准型

约占95%左右,核型为47,XY(或XX),21。

(二)易位型

占2.5-5%。

1.D/G易位

核型为46,XY,(或XX),-14,t(14q21q),约半数为遗传性,亲代核型为45,XX(或XY),-14,-21,t(14q21q)。

2.G/G易位

多数核型为46,XY(或XX),-21,t(21q21q)。

(三)嵌合体型

占2~4%。核型为46,XY(或XX)/47,XY(或XX)21。

三、鉴别诊断

与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鉴别:后者有皮肤粗糙、喂养困难、嗜睡、便秘腹胀等,可检测血清TSH↑、T4↓。

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

第一节营养基础

(一)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供能)

1.基础代谢

婴幼儿基础代谢所需能量占总能量的50~60%,1岁以内婴儿约需55kcal/(kg.d)。

2.生长发育所需

小儿所特有。婴儿用于生长发育的能量为30~40kcal/(kg.d),占总能量的25~30%。增加1g

体重需能量5kcal。(特有)

3.食物特殊动力作用(SDA)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可分别使代谢增加30%,4%和6%。婴儿此项能量所需占总能量7~8%。

4.活动所需

婴儿每日所需15~20kcal/kg。

5.排泄损失能量

婴幼儿这部分损失约占进食食物量的10%,每日损失能量8~11kcal/kg。

1岁以内婴儿总能量约需kcal/(kg.d),每三岁减去10kcal简单估计。12~15%来自蛋白质,30~35%来自脂肪,50~60%来自碳水化合物。

(二)蛋白质

乳类和蛋类蛋白质具有最适合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配比,其生理价值最高。

(三)脂肪

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是主要供能营养素,储能、保暖、隔热和保护脏器、关节等组织的功能。婴幼儿脂肪需要量4~6g/(kg.d)。

(四)碳水化合物

糖类所供给的的能量为总能量的45%(婴儿)~60%(年长儿),一般占50%。

(五)维生素与矿物质

脂溶性(维生素A、D、E、K)及水溶性(B族和C)。

(六)水

婴儿体内水分占体重的70~75%。内生水,混合膳食约kcal产生水12ml。

第二节婴儿喂养

(一)母乳喂养

1.母乳成分及量:

①初乳一般指产后4天内的乳汁:含球蛋白多,含脂肪较少。

②过渡乳是产后5~10天的乳汁:含脂肪最高。

③成熟乳为第11天~9个月的乳汁。

④晚乳指10个月以后的乳汁。

2.母乳喂养的优点

(1)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白蛋白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乳糖多,微量元素较多,铁吸收率高,钙磷比例适宜。

(2)母乳缓冲力小,对胃酸中和作用弱,有利于消化。

(3)母乳含优质蛋白、必需氨基酸及乳糖较多,有利于婴儿脑的发育。

(4)母乳具有增进婴儿免疫力的作用。

(5)乳量,温度及泌乳速度也较合宜,几乎为无菌食品,简便又经济。

(6)母亲自己喂哺,有利于促进母子感情,密切观察小儿变化,随时照顾护理。

(7)产后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促使母亲早日恢复;推迟月经复潮,不易怀孕。

3.喂养方法

尽早开奶,按需哺乳,每2~4小时1次,每次哺乳15~20分钟

4.断奶

4~6个月起可添加一些辅助食品,12个月左右可完全断奶。

(二)人工喂养

牛乳为最常用者

1.牛奶

(1)牛奶成分

酪蛋白为主,不易消化。饱和脂肪酸多,乳糖少,加5~8%的糖。矿物质成分较高,不利于新生儿、早产儿及肾功能差的婴儿。牛奶含锌、铜较少,铁吸收率仅为人乳的1/5。

(2)牛奶制品

①全脂奶粉:重量1:8或体积1:4配制。

②蒸发乳:

③酸奶:

④婴儿配方奶粉:接近母乳。

⑤甜炼乳、麦乳精等不宜作为婴儿主食。

(3)牛乳量计算法(重点)

一般按每日能量需要计算:婴儿每日能量需要(~kcal)/kg,需水分ml/kg。ml含8%糖的牛乳约能供应kcal,故婴儿每日需加糖牛奶~ml/kg。例如一个3个月婴儿,体重5公斤,每日需喂8%糖牛奶量为ml,每日需水ml,除牛乳外尚需分次供水ml。全日奶量可分为5次喂哺。

2.羊奶

叶酸含量极低,维生素B12也少,可引起巨红细胞性贫血。

3.代乳品

以大豆为主的代乳品,可作为3~4个月以上婴儿的代乳品。

(三)辅助食品的添加

从少到多;由稀到稠;从细到粗;习惯一种食物后再加另一种;应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

第三节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是因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一)病因

营养或饮食不当;疾病诱发。

(二)临床表现

体重不增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首先为腹部,最后为面颊。Ⅰ度:体重低于15kg~25g,Ⅱ度:体重低于25kg~40kg,Ⅲ度:体重低于40kg以上。

(三)并发症

营养性贫血:最多见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各种维生素缺乏:常见者为维生素A缺乏。感染。自发性低血糖。

(四)治疗

去除病因;调整饮食及补充营养物质。

①轻度营养不良:热量自kcal/(kg.d),蛋白质自3g/(kg.d)开始。

②中度营养不良:热量自60kcal/(kg.d),蛋白质自2g/(kg.d),脂肪自1g/(kg.d)开始,逐渐增加。

③重度营养不良:热量自40kcal/(kg.d),蛋白质自1.3g/(kg.d),脂肪自0.4g/(kg.d)开始,首先满足患儿基础代谢需要,以后逐渐增加。

促进消化

各种消化酶,补充缺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肌注苯丙酸诺龙,食欲极差者可试用胰岛素葡萄糖疗法。处理并发症。

第四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不足所致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一)病因

日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食物中钙、磷含量过低或比例不当;维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疾病或药物影响。

(二)临床表现

好发于3月~2岁小儿

1.初期:

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3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多汗、枕秃、Ⅹ线片检查多正常,或仅见临时钙化带稍模糊。血钙浓度正常或稍低,血磷浓度降低,钙磷乘积稍低(30~40),碱性磷酸酶增高或正常。

2.激期

除初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机能发育迟缓。骨骼改变

(1)头部:

①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婴儿。

②方颅:多见于8~9个月以上小儿

③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

④出牙延迟。

(2)胸廓

胸廓畸形多发于1岁左右小儿①肋骨串珠②肋膈沟(赫氏沟)③鸡胸或漏斗胸。

(3)四肢

①腕髁畸形:多见于6个月以上小儿,状似手镯或脚镯;

②下肢畸形:1岁左右站立行走后小儿,“O”型腿或“X”型腿。

(4)脊柱后突或侧弯,骨盆畸形。

血生化及骨骼X线改变:血清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常低于30,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X线检查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样,并有杯口状改变;骺软骨明显增宽,骨骺与骺端距离加大;骨质普遍稀疏,密度减低,可有骨干弯曲或骨折。

3.恢复期

患儿临床状减轻至消失。血清钙磷数天内恢复,碱性磷酸酶4~6周恢复,X线表现2~3周后恢复。

4.后遗症期

多见于3岁以后小儿。遗留骨骼畸形。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血清25-(OH)D3(正常10~80μg/L)和1.25-(OH)2D3(正常0.03~0.06μg/L)水平在佝偻病初期就已明显降低,为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

(四)预防和治疗

1.预防

自出生2周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每日生理需要量为~ⅠU。

2.治疗:

(1)一般治疗:

(2)维生素D制剂

①口服法

每日给维生素D0.2~0.4万ⅠU,或1,25-(OH)2D3(罗钙全)0.5~2μg,2~4周后改为预防量。

②突击疗法

肌注维生素D~30万ⅠU,1个月后随访若明显好转,改预防量口服。

第五节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维生素D缺乏致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表现为全身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多见于4个月~3岁的婴幼儿。

(一)临床表现

惊厥、手足搐搦、喉痉挛,无热惊厥最常见。面神经征;腓反射;陶瑟征。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

血清钙低于1.75~1.88mmol/L(7~7.5mg/dl),或离子钙低于1.0mmol/L(4mg/dl)。

2.鉴别诊断:

①低血糖症:血糖低于2.2mmol/L。

②低镁血症:血镁低于0.58mmol/L(1.4mg/dl)。

③婴儿痉挛症:突然发作,头及躯干前屈,手握拳,下肢弯曲至腹部,伴点头抽搐和意识障碍,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十秒,脑电图有高幅异常节律,多伴智力障碍;

④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血磷高3.23mmol/L(10mg/dl),血钙低<1.75mmol/L(7mg/dl),颅骨Ⅹ线可见基底节钙化灶。

(三)治疗

1.急救处理

可用苯巴比妥,水合氯醛或地西泮迅速控制症状,对喉痉挛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2.钙剂治疗

3.维生素D治疗

精品推荐

·卫生事业编考试资料(笔试+面试)

·最新医学考博英语视频备考资源

·年医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攻略+答辩PPT

·年执业医师资料大全

·份医疗模板PPT

·40节快速入门SCI写作技巧视频

·《实用内科学》《实用外科学》最新版

·14所名校医学视频公开课教学资源合集

·临床+护理三基手册+题库

·中医专业三基手册+题库

·个病历书写资料

·高清版奈特人体解剖图谱(第七版)

·17本外科人员必备参考书籍

·33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视频(高清版)

·规培资料大全

·史上最全的常用学术网站

本平台是资源交流学习平台,资源来源于网络搜索,不参与任何视频售卖行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特此声明!

我就知道你“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超实用的抗生素不良反应汇总,请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