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感冒咳嗽或是发烧时,家长往往处于两难境地:医院看医生,不仅需要等候就诊时间,医院交叉感染;而若在家不作处理,又怕耽误孩子的病情,追悔莫及。那到底该怎么办?
此时父母应当重视孩子的体温、胃肠道、呼吸道症状。如果孩子精神状态尚可,饮食起居、日常生活并未受疾病影响产生明显变化,可暂时在家观察,同时选用一些适宜的OTC类药物缓解症状。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与成人相比,用药特点有明显不同。药店人掌握如下知识点后,可直接拿去讲给顾客听:
一、婴幼儿胃肠功能特点及用药特点
1、婴幼儿胃液呈中性,有利于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的口服吸收,所以常用。
2、乳汁虽可保护胃黏膜,减少药物的胃肠反应,但有时会妨碍药物吸收;如果在喂奶后立即服药,有时可因呕吐影响吸收。所以,一般以两次喂奶之间服药为宜。
3、小儿直肠黏膜血液循环很丰富,肛门给药后,药物可由直肠下静脉吸收,直接进入下腔静脉而不经过肝脏,可迅速达到有效血浓度和发挥药效。
因此,当病儿不能口服药物或拒服药物或药物胃肠刺激反应大时,可改用栓剂直肠给药。
二、婴幼儿肝肾代谢与用药特点
1、婴幼儿肝脏合成脂肪、氧化脂肪能力低,所以在发热特别是流感、水痘发热时,不宜服用可诱发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综合征的阿司匹林,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则没有这个风险。
2、婴幼儿全身性重病时常易并发肝功能损害,用药过多、过滥可加重药物性肝损害,甚至发生肝功能衰竭,形成药源性疾病,此时宜多选由肾脏排泄的药物以减少肝损害,应慎用或不用如利福平、克林霉素、红霉素等药物,可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3、婴幼儿细胞外液相对较多,且肾功能不成熟,药物排泄较成人缓慢,第一代头孢菌素有肾*性,应避免使用,第二、三代肾*性依次减弱,可根据病情由医生处方使用。
三、合理选择药物剂型和用药途径
药物治疗大多以口服为主,小儿治疗更应以口服制剂为主。
对于小儿来说,溶液剂优于片剂、粉剂,特别是果味溶液,小儿乐于服用。
但含糖颗粒剂次于不含糖颗粒剂。
四、儿童用药剂量的计算
为保证药物疗效最佳*副作用最小,必须精确计算好儿童用药剂量。一般药效随剂量递增而加大,但有一定限度,剂量不可随意加大。
商品力
帮助加入的VIP会员药店,规划和建立合适的商品体系,形成药店有竞争力的核心商品;
形象力
帮助加入的VIP会员药店,通过生动化陈列,艺术化装饰等实操作业,形成药店有竞争力的形象窗口;
薪酬力
帮助加入的VIP会员药店,设计人人收入与销售业绩挂钩,形成药店有竞争力的薪酬前提;
专业力
帮助加入的VIP会员药店,通过呼吸、消化、心脑、糖尿、高压、泌尿、妇科、儿科、皮科、风湿,中医五脏、养生,八大营养素,结合药店自身药品、非药品进行专业培训、实战培训、联合用药培训,形成药店有竞争力的专业保障;
营销力
帮助加入的VIP会员药店,通过一条线营销打造系列明星产品作业,策划活动方案,物料到位、培训到位、宣传到位、氛围到位,扩大宣传,也提升销量,形成药店有竞争力的营销动力;
销售力
帮助加入的VIP会员药店,将指标分解到每月每店,再到每周每天,再到每班次每人,再到每次交易,直至通过分析客单价最高和最低,客品数最高和最低,未成交,找到经验可供复制,找到教训可供避免,形成药店有竞争力的销售纽带;
人才力
帮助加入的VIP会员药店,进行有效招聘、培训、分配、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保险、法律风险规避,形成药店有竞争力的梯队后盾;
文化力
通过研究老板、优秀经理、店长、员工的行为、知识、经验,形成药店有竞争力的文化支撑!
保障一
15天内学习不满意,全额退款(签订协议),国内数位顶尖名师亲自授课,系统学习,实战指导,从店员专业知识培训、商品规划诊断分析、门店布局陈列氛围改造、一条线营销体系建设、薪酬绩效考核制定到连锁经营核心技术,让会员药店迅速突破瓶颈,业绩倍增。
保障二
采用互联网最先进、最接地气、最实效的“反转学习模式”,一遍讲,一遍结合会员药店实际情况指导,一遍督促实施;全场互动式学习,全年保姆式客服服务;课后享受老师精品PPT课件及培训全程录音,保证学员可反复学习,不受任何时间限制。
保障三
为确保每一位加入的会员药店核心利益,每个乡镇只限1家药店加入,每个县城只限2家药店加入,每个市区只限3家药店加入,保障会员药店区域唯一性。
OTC药物起效快、疗效确切,一般能减轻患者不适之感或减轻小疾病的初始症状,延缓病情的发展。在儿童发生感冒、咳嗽、发烧等症状时,可适当选用这类OTC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1
发烧
发热是人体免疫系统对外界病原及*素的一种防御反应,一般感冒引起的低—中度发热(37.5℃~39℃)不需特殊用药,注意休息多饮水即可。
但对于身体衰弱或患有重症肺炎或心衰的患儿,发热可加重病情,5岁以下小儿则存在高热惊厥的潜在危险,且体温高于42℃能导致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因此高热(39℃)及超高热(39.5℃)以上需要及时就医。
WHO(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当小儿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应采用安全的解热药治疗。对有热性惊厥史的小儿,可适当提前(接近38℃时)使用退热药,必要时就医。
对乙酰氨基酚(2个月以上儿童可用)与布洛芬(6个月以上儿童可用)为儿童最常用的退热剂,在推荐剂量下使用也较为安全。用法用量为:
使用解热药,应按时按量服用,不能随意加大剂量或缩短给药时间,以免因大量出汗,使体温剧降而引起虚脱。一般选用一种即可。
体弱、失水、虚脱患儿不宜再给予解热发汗药,应多饮水,避免加重病情。反复使用解热药时,要勤查血象,以免粒细胞减少。不推荐安乃近在儿童中应用即是基于此原因。
阿司匹林也不推荐作为退热剂在儿童中应用,因为当儿童病*感染时,会增加Reye综合征风险(意识障碍、惊厥,肝功能异常及代谢紊乱等症状)。
此外,鉴于缺乏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作为退热剂的研究证据,糖皮质激素不应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
尼美舒利口服制剂在国外发达国家多禁止用于12岁以下儿童;以往我国卫生行*部门没有明确规定,年由于多次发生应用尼美舒利颗粒剂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年5月20日下发通知,修改尼美舒利说明书,禁止用于12岁以下儿童。
请特别注意的是:解热镇痛药大多为OTC类药物,其中单方、复方,中西药复方制剂种类繁多,家长应慎重择药,看清“有效成分”,避免重复用药。
例如小儿氨酚*那敏颗粒与百服宁糖浆,均含解热镇痛的对乙酰氨基酚,而过量可能会引起肝损伤,因此,合用时必须咨询医生或药师。
2
感冒
感冒是常见病,症状复杂多变,迄今为止尚无一种药物可以治疗所有症状。一般常用感冒药根据其成份可分为4类:
1)含解热镇痛成份的感冒药
在儿童感冒制剂中,尤以对乙酰氨基酚最为常用。
2)含减轻鼻腔充血成份的感冒药
此类药物可选择性地收缩上呼吸道毛细血管,消除鼻咽部黏膜充血,减轻鼻塞症状。
婴儿鼻塞如严重影响吮奶和睡眠,可先清除鼻腔分泌物后用0.5%盐酸麻*碱溶液滴鼻,一般在睡前或进食前进行,1日内次数不超过3到4次,单侧鼻孔每次1滴,连续使用时间最好不超过3日。
另外也可使用0.05%盐酸赛洛唑啉滴鼻液,常用剂量:用于6至12岁儿童,每侧鼻腔各2到3滴,早晨和睡前各1次,必要时可增加1次。6岁以下儿童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总剂量不超过每公斤0.4mg,连用不超过7天。
3)祛痰镇咳药
儿童呼吸道较窄,发炎时黏膜肿胀,分泌物较多,容易出现呼吸困难,而咳嗽有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作用,因此病程初期应多使用祛痰药,少用镇咳药,以免不利于痰液排出。
祛痰药多数可致恶心、呕吐,所以用量不宜过大。祛痰药中比较常用有效成分为愈创木酚甘油醚,能刺激胃肠道黏膜反射性地引起支气管黏膜腺体分泌增加,降低痰液黏稠度,使黏痰易于咳出,并对支气管平滑肌有一定的舒张作用。
儿童常规剂量:2岁以下须遵医嘱。2至6岁;每次0.05到0.1g;7至12岁,每次0.1到0.2g。每日2到3次,饭后服用,长期服用者可减为每日2次。
镇咳药中主要选用氢溴酸右美沙芬,可通过抑制延髓咳嗽中枢而镇咳。其单一药物制剂主要用于干咳。2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2至6岁,一次2.5到5mg,一日3到4次;6至12岁,一次5到10mg,一日3到4次。
4)抗组胺药
可缓解组胺释放引起的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症状。主要选用马来酸氯苯那敏,也可选用苯海拉明,注意新生儿、早产儿禁用苯海拉明。
最后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儿童用药须慎重选择,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并且观察孩子,若使用OTC药物治疗后没有明显好转,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3
儿童感冒用药误区
1)用抗菌药
抗菌药主要针对细菌,并不杀灭或抑制病*。尽管感冒可能造成抵抗力下降导致后续细菌感染,但是抗菌药在此情况下不能预防肺炎,反而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并且将促使细菌耐药性产生,增大以后患上耐药性细菌感染的风险。
1)盲目使用利巴韦林、奥司他韦
尽管感冒多由病*引起,但是并非用了抗病*药就能药到病除。“抗病*药”也有各自的对应病*种类和专门的适应证。不推荐利巴韦林用于普通感冒和流感。
奥司他韦主要在流感症状首次出现或接触流感患者后48小时内应用,可缩短病程或减少并发症风险。除了住院患儿,或有发生并发症等高危因素的儿童,其他儿童在48小时后再使用奥司他韦,获得的好处相比不良反应风险并不“合算”。
2)硬扛,绝不吃药看病
应密切观察孩子,发现有任意以下表现需就医:2个月或更小的婴儿发烧;任何年龄发烧38.8摄氏度或更高;有呼吸困难的征兆,如每次呼吸时鼻孔扩大,喘息,呼吸急促;嘴唇发蓝;不饮食;脱水迹象;耳痛;过度不配合或困倦;咳嗽持续三周以上等。
如在家,可进行一些简单对症治疗:大量喝温水、保持咽喉部湿润、加湿空气、生理盐水清洁鼻腔等。也可应用单一的退烧药退烧:对乙酰氨基酚(2个月以上儿童可用),按需每4~6小时使用一次,或布洛芬(6个月以上儿童可用),按需每6~8小时服用一次。
3)中药副作用小,给小孩用更保险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也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有些中成药冲剂也会含有西药成分,如对乙酰氨基酚等,在缺乏专业人员指导下,很容易与其他感冒药的成分重复,造成孩子过量使用而出现*副作用,有的甚至很严重。
另外,根据中医的辨证,感冒分为风寒和风热,应针对具体证候类型用药,而非随意选用。
来源:复旦儿科药学
近期热门
(点击图片/文字直接阅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