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新妈妈因为没有育儿经验,常常不知道怎样判断宝宝的大便性状是否正常。有的宝宝大便有些稀,妈妈担心是腹泻,会影响宝宝营养物质的吸收,耽误宝宝生长;有的宝宝两、三天才排一次大便,妈妈又会感到焦虑,担心宝宝便秘;也有的妈妈觉得排便次数少是“攒肚”的一种表现,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更利于宝宝生长。那么,这些想法是否正确呢?到底有没有“攒肚”这种说法呢?
正常新生儿多数于12小时内开始排便,新生儿最初2-3天内排出的大便呈深绿色,较粘稠,称为胎便。如乳汁供应充分,2-4天后即转变为正常新生儿大便,由深绿色转为*色。
婴儿的喂养方式会影响宝宝大便的性状,因为母乳与配方奶粉的成分不同,所以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的宝宝大便性状也存在差异。
1.母乳中的乳糖利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生长,并能产生b族维生素,利于促进肠蠕动,利于消化;母乳中酪蛋白与乳清蛋白的比例与配方奶有明显差别,更易被消化吸收;母乳的脂肪酶使脂肪颗粒易于消化吸收,不容易大便干燥。所以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较吃奶粉的宝宝性状稍稀,次数也多一些。新生宝宝一天可排便7-10次。
2.配方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较母乳高,且以酪蛋白为主,易在胃中形成较大的凝块,而且脂肪颗粒大,缺乏脂肪酶,较难消化,所以容易致大便干,排便次数也会相对少些。
需要注意的是,大便次数少并不等于便秘。便秘主要看大便的性状是否干燥、硬结,是否存在排便困难的问题。如果大便性状正常,不是燥结难以排除,即使2天没有排便也不属于便秘;同时排便间隔时间长也并不是所谓的的“攒肚”,不会因此而增加营养物质的吸收。相反,如果大便排出过于延迟,不利于代谢产物的清除,还可能导致便秘。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