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和父母两人都分离的儿童,比较可能产生心理上的障碍,即使处于这种情况下,起重要作用的不仅仅是分离这一事实,而是分离的原因。如果分离是由于家庭不和或家庭生活不正常而造成的,那么这些儿童显示出孤僻的行为,其可能性是4倍于因父母出差以及父母或自己生病而分离的儿童。此外,和父母两人都分离的儿童,如果父母的婚后生活被认为很差,那么他们比父母的婚后生活被认为幸福美满更令孩子不安。
整天都有母亲般的照料,特别是在早期,这是儿童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可是有研究发现,某种分离事实上可能是有益的,因为愉快而短暂分离的孩子,对不愉快的分离,医院,不会有多大的苦恼。母亲参加工作的孩子,白天由一个或更多的临时照料孩子的人照顾,而不是由自己母亲照顾,没有迹象表明,让乳婴儿在一天中部分时间或甚至大部分时间离开自己的家,到了晚上和周末再把他送回家里,会产生不良影响。
在我国目前社会条件下,出现了另一种特殊情况:母亲外出工作,独生子女由家庭其他成员照顾,如祖父母、或是父亲,他们同样受到钟爱和细心护理。于是,他们更加依恋的对象不一定是母亲。有些乳婴儿除了同母亲的联系外,还有机会同其他人较多地接触,这些乳婴儿也会依恋这些人,这一事实证实了乳婴儿依恋母亲,并不只是因为母亲给他喂奶的缘故。看来,这可以成为一个有力的论据。
证明除了亲生母亲以外,旁人也能具有母亲般的经验。即使母亲是惟一能给乳婴儿喂奶的人,她也不会是惟一能使他安全的人,也不会是惟一能和他玩耍的人,如此等等。父亲、祖父母、朋友以及保姆也能做这些事。传统的看法是,母子关系是独一无二的,这一关系甚至可能有生物学上的根源。当父母都在屋里时,虽然有一半以上的孩子更有可能跑到母亲面前去。
然而也有四分之一的孩子流露出对父亲的偏爱,而余下的孩子则对父母没有偏爱。父亲参加照料的多少似乎与孩子的行为并没有关系,因此具体的照料方式不是关键问题。关于父亲对自己孩子的重要性,我们有了新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在社会发生变化时获得的,现在已有较多的男子分担了照料孩子的任务。男子对自己的育儿任务也开始发生兴趣,这可能会带来父子关系方面的新理论观点。
理论家们不仅必须考虑母亲出现在托儿所里,同时还得考虑父亲也出现在托儿所里。父亲参与对乳婴儿的护理虽然比母亲少,并不意味着父亲照料乳婴儿的能力不如母亲。父亲对乳婴儿的护理、对乳婴儿哭声和微笑的敏感性、对孩子的关心和责任感,以及对孩子的钟爱,都可以做到不逊于母亲。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