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婴儿期语言训练不可忽视
TUhjnbcbe - 2021/4/4 23:21:00

门诊上经常会遇到说话晚及吐字不清的孩子,仔细询问一下,多数是跟家长日常的养育方式有关的,下面是几个家长常常遇到的问题,您是否中招呢?一起看看吧!

一、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


  家长有没有这种情况:当宝宝指着水瓶,家长肯定会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于是赶快把水瓶递给他,这样一来,宝宝不用说话,大人也能明白他的意图,满足他的要求,这即是过分满足宝宝的需求,这样的结果会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当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他拿着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时,会努力去说“水”,仅仅说一个字,你就应该鼓励他,因为这是个不小的进步。他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了。

二、认为宝宝太小听不懂


  很多家长认为1岁以下的宝宝太小,根本听不懂大人的说话,于是除了喂饱孩子,几乎很小跟宝宝说话,或者给宝宝一吊个玩具让孩子自己看,家长就忙自己的事情了,这也是一个误区。要知道,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当我们学习一种外语时常需要一定的语言氛围,婴儿学习语言一样需要一定的氛围,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刚出生的婴儿,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婴儿的学习能力很强,当妈妈总是冲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宝宝,这是奶,你饿了吧”。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


  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了他的脑子里。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几十次的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原来总抱着我的人就是妈妈。到了1岁的时候,他可能会叫“爸爸,妈妈”了,当成人对他说:“宝宝,你的球呢?”他会转身去找,说明他已经明白了话的意思。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三、用“儿语”和宝宝说话


  “儿语”指刚出生8~9个月的婴儿,随着成人的语音刺激“咿咿呀呀”学话。这时,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想要说话的急切样子,便教起了诸如“汪汪(狗)”、“咕咚咕咚(喝水)”之类的儿语。这种教授方法虽然生动有趣,符合孩子的特点,有助于孩子形象思维的开发,但是却容易忽略孩子抽象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记住“狗”和“汪汪”所花的时间相差无几,而前者是迟早要学的语言,后者却是不久就要抛弃的语言。因此,为了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开发,家长在教孩子学说话时,应注意将理性词汇和感性词汇相结合。


  儿童语言发展有其自身的阶段性,一般都是经历单词句(用一个词表达多种意思)、多词句(两个以上词表达意思)。说出完整句子这几个阶段,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了解这一规律,但又不能迁就他,而应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的语言向更高阶段发展。

四、孩子太小,没有牙,一直给孩子吃“软饭”。

很多3、4岁以后还有很多字吐字不清,问问家长,很多都是一直在给孩子吃“软饭”。当孩子6个月时必要要给孩子添加辅食了,而很多妈妈认为孩子没长牙,吃不了硬的东西,所以一直到1岁了还是吃糊糊状的食物,这种食物是不能锻炼孩子咀嚼能力的,因此口腔功能得不到锻炼,唇、舌的灵活性不好,而我们要吐字清楚,前提必需是口、舌活动灵活,想想如果舌头不能上翘的话一些卷舌音是发不好的,因此,在宝宝7个月后要给孩子吃粗糙、硬的饭,让宝宝锻炼口腔功能,这也是非常关键的。

家长应该从小就重视早期语言训练,让孩子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婴儿期语言训练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