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使用追踪设计,以68对母婴为被试,探讨母亲养育质量、陪伴时间影响儿童共情发展的机制。在婴儿期(9、14个月)评估母亲将心比心并调查母亲每周陪伴婴儿的总时间与母亲参与的互动时间;在儿童5岁时,采用“陌生人假装受伤情境”范式测查儿童共情。结果发现:(1)婴儿期母亲恰当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正向预测5岁时儿童的行为共情,而对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的预测则受到婴儿期母亲陪伴总时间的调节:母亲恰当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陪伴总时间短的儿童的情绪共情与母亲陪伴总时间长的儿童的认知共情;(2)婴儿期母亲不协同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儿童5岁时的认知共情;(3)婴儿期母亲陪伴总时间能够显著正向预测5岁时儿童的情绪共情。
关键词:婴儿;将心比心;母亲陪伴总时间;共情;调节作用;
原文引用请下载:张青,刘婷婷,刘斯漫,王争艳.婴儿期母亲将心比心对儿童5岁共情的预测:母亲陪伴总时间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35(02):-.
1引言共情(empathy)是分享和理解他人感受并对他人的处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翯青,苏彦捷,)。物种演化说认为共情起源于母婴间的情感联系:婴儿发出哭叫声促使父母为其提供食物和照顾,能够敏锐感知婴儿需求的父母才能够更成功地哺育后代。母亲作为家庭模式中婴儿的主要照料者,演化的选择压力决定了母亲的共情优势,一旦婴儿共情演化出来,就能够在更复杂的社会交往中发挥作用(苏彦捷,*翯青,)。发展科学的研究支持这一假说:社会化的家庭系统观认为亲子互动经验可能通过影响儿童情绪管理技能、认知表征过程以及注意调控过程等进而影响儿童社会能力(ParkeBuriel,)。所以婴儿期母亲看护数量与质量的差异,可能引起儿童编码他人情绪信号的能力、内部心理表征能力以及注意调控与情绪调控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对儿童社会交往时的共情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1.1母亲将心比心与共情将心比心(Mind-mindedness)指的是看护者倾向于把婴儿看成是一个有思想的而不仅仅是要满足需要的个体,将心比心的看护者能够反过来猜测婴儿可能会想到什么或如何感觉(Meins,Fernyhough,Arnott,Leekam,deRosnay,)。将心比心包括两种指数:一是恰当的心理相关评论(appropriatemind-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