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妈妈不可不知的ldquo小儿高烧惊厥
TUhjnbcbe - 2021/5/18 22:17:00

快下班的时候,一对焦急的父母抱着一个2岁左右的孩子跑进诊室。孩子人中处破皮了,红红的一团,看着着实让人心疼。细问才知道,孩子高烧惊厥,妈妈情急之下,掐人中把皮肤掐破了。

什么是小儿高烧惊厥?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重症,多见于外感高热初起,中医称为“急惊风”。现代医学认为高热惊厥是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一旦出现39度以上的高热,可能会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而发生惊厥。

小儿高热惊厥发病年龄多集中在6个月到5岁之间,尤其是6个月到2岁为高发期,发病率为3%-5%,复发率为30%-40%,且具有家族遗传性。6岁以上儿童高烧惊厥的发病率显著降低。

小儿高烧惊厥时一般有以下主要症状:

①小儿高热惊厥发作前孩子手脚冰凉,通常伴有寒战,随后体温急剧上升至39度以上。

②突然意识丧失,呼吸节律不均匀或暂停;

③目光呆滞或双眼球上翻,牙关紧闭,脊背强直后翻;

④嘴唇或面部呈紫绀色

⑤多数在1-2分钟内缓解,严重者可持续数分钟,一般很少超过10分钟以上。

高烧惊厥一般预后良好,不会造成脑颅损伤,但是如若反复频繁发作,则会引起脑损伤,导致智力障碍甚至发展为癫痫,所以应积极的治疗及调理,不可不重视。

西医对小儿高热惊厥的预防及治疗

西医在预防和治疗小儿高烧惊厥的问题上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一般在发作时建议家长正确护理,及时清除患儿口鼻和呼吸道分泌物,侧卧位或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如果有束身衣物,要宽衣解带,松懈衣服及腰带。同时在上下牙齿间塞上一条柔软的小毛巾,以免咬伤舌头。但是如果患儿正在抽搐或牙关紧闭的时候不能撬开,以免损伤牙齿。

在预防上,一般建议家长在温度升至38.5度左右即服用退烧药,必要时可安定与退烧药联用。

中医急救在小儿高烧惊厥时的应用

中医的针刺穴位疗法在小儿高烧惊厥的退热时间,止惊效果以及复发情况等三方面均具有比较强的优势。

小儿高烧惊厥时常选用的穴位:人中穴、内关穴、合谷穴、涌泉穴、太冲穴。操作一般是针刺。妈妈们如遇小儿惊厥可采用牙签点刺或者用指甲掐均可。以小儿苏醒并恢复正常状态为度。

①人中穴:面部人中沟上1/3处。

②内关穴:腕横纹上三横指,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腱之间(同身寸,找孩子的内关穴取孩子的三指)。

③合谷:在手大指和次指之间。取穴时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指之间的指蹼缘上,曲指,当拇指尖尽处是穴。

④涌泉穴:足底前1/3处可见有一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此穴。

⑤太冲穴:在足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牟教授如何看待及治疗小儿高烧惊厥

恩师认为,小儿高烧惊厥属于中医里的“痉”病。《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中说: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身热足寒,是指患儿在发热时半身热半身凉,通体体温不一致,热在上,寒在下,阴阳不能相接,说明“痉”病在根本上是个虚症。患儿素体气血不足,津液缺乏,感寒之后,在正邪斗争的过程当中出现的一种肌脉不和的痉挛现象。

恩师在治疗小儿高烧惊厥时常用葛根汤解肌。如果出现胸满口噤(热壅于上),卧不着席(脊背反弓),脚挛急(脚抽搐)的津液亏损,阳明热盛的现象时,则会选用大承气泻热以存阴。

素体阴虚的小儿津液缺乏,再加热*,极易发生高热惊厥。此类小儿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会存在以下特点:

①活波好动,性急,易怒。

②平时出汗较多,以头颈部出汗尤为明显。

③大便通常比较干燥,有些为颗粒状的羊屎便。

④入睡困难或睡后易醒、睡眠时间短。

所以,在平常调理上要注意滋阴以补充津液,同时调理脾胃,加强营养摄入,增加户外运动,提高患儿的机体免疫力,方可尽可能少的减少并避免小儿高热惊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妈妈不可不知的ldquo小儿高烧惊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