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新生儿呕血与便血
TUhjnbcbe - 2021/6/7 14:59:00
北京皮肤病十佳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50726/4663705.html

呕血和便血统称消化道出血,为新生儿期常见的重要症状,也是新生儿危重病症的合并症。呕血症状远多于便血,与以往情况不同,近年来文献报道新生儿消化道出血多为应激状态诱发的消化道溃疡所致,由于维生素K1在围产期的广泛应用,新生儿出血症逐渐减少。

病因及临床特点:

1、假性呕血和便血:

(1)咽入母血

(2)咽入自己的血液

2、全身性出凝血疾病:常有胃肠道外出血的表现;如皮肤、皮下的出血点、瘀斑等,出,凝血象检查有异常改变。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是新生儿出血症,多在生后2-6天出现呕血。出血量多时,呕吐物多为鲜血可不混杂其他成分,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常见于长期用抗生素胃肠道外营养或母亲偏食而由母乳喂养的患儿。

3、消化道疾病:

(1)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致食管炎伴发溃疡时可出现呕血、黑便,并有顽固性呕吐、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

(2)急性胃黏膜病变:指各种应激因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糜烂、溃疡、和出血,如窒息缺氧、颅内出血、颅内压增高、败血症、低血糖、剧烈呕吐、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皮质类固醇药物等。多于生后1-2天起病。

(3)急性胃肠炎:可见发热、呕吐、腹泻,严重者有便血和呕血。(4)肠梗阻:可有呕吐、腹胀、呕血和便血。

(5)奶粉不耐受引起的过敏性肠炎也可引起呕血和便血。

(6)先天性巨结肠:可引起下消化道出血。

(7)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引起下消化道出血。

(8)乙状结肠、直肠及肛门疾病:多为便血,因息肉-肛门-直肠裂引起。

(9)血管畸形:根据不同部位可引起便血和呕血。

4、全身性症状除呕血与便血等上述表现外,还可由大量失血而引起一系列的全身性症状。

患儿的护理及管理

1、禁食护理:禁食期间,加强口腔护理,保持静脉通路的通畅,保证能量、药物及水分的摄入。

2、留置胃管:有效胃肠减压胃肠减压可减低胃肠内压力,保证胃肠道血液供应,同时还可及早发现胃内容物的变化从而了解出血情况。

3、洗胃护理:每次洗胃前应抽吸胃内容物,观察记录其颜色、量、性质,抽吸胃液时速度要缓慢,以免损伤胃黏膜而加重出血,洗胃过程中还应注意观察患儿的面色、心率、呼吸,以防病情变化。

4、维持正常的循环功能;出血时易发生失血性休克,应开放多条静脉通道,应用输液泵,合理、准确、有计划的输入电解质溶液,血浆或鲜血以改善微循环,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5、保持呼吸道通畅:缺氧可加重消化道出血,若患儿出现发绀、呼吸急促、节律不整,应遵医嘱给予鼻导管或头罩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出血时胃内容物增加,且新生儿胃贲门括约肌松弛,吸痰时刺激咽部,极易引起呕吐,因而患儿应取侧卧位,随时吸出口咽部分泌物。

6、遵医嘱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抗生素,静脉应用止血药及补充营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生儿呕血与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