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养儿不易见之必藏的小儿常见生命危险急
TUhjnbcbe - 2021/6/23 22:23:00

作为新手妈妈,宝宝只要有一点不正常,就神经紧绷。朋友各种咨询,各种查资料,最医院,非要给医生瞧瞧才放心。尤其在大城市,由于儿童医疗资源紧张,带宝宝看病排上几个小时的队也是常有的事情。

所以,新手妈妈学会急救指南很有必要,不浪费不必要的精力也不折腾宝宝的情况下,保证宝宝的健康最好。接下来,就随小编共同学习一下几项必备的家用急救技能吧:

一、0~6个月高发的意外伤害及家庭急救

0~6个月的宝宝发生意外的几率并不是最高的,然而一旦发生了,其结果往往是最严重的。因为小宝宝没有自救的意识和能力。

1

呛奶

食道与气管都开口在咽喉部位,婴儿喉部较向前和向上,会厌倾斜近45度且比较软,呼吸道最窄处在环状软骨处,大人则在声带处,如果宝宝吃奶时或吐奶时,奶水容易误入气管,就会造成呛奶,量少时可直接吸入肺部深处,引起吸入性肺炎,呛奶量大时会造成气管堵塞,严重的还会发生窒息而有生命危险。

轻微的溢奶、吐奶,宝宝自身能调整呼吸和吞咽动作,不会吸入气管,只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呼吸状况及面色即可。

吃奶急、奶嘴眼过大,宝宝患有支气管肺炎、喉软骨软化、喉炎等,都是导致呛奶的常见原因。

家庭应急处理法

1.迅速将宝宝的脸侧向一边,以免吐出的奶向后流入呼吸道。

2.用手帕、毛巾卷在手指上,深入宝宝口腔内,直至深入到咽喉处,将里面的奶水迅速清理出来,或家长直接口对口用力吸出宝宝呼吸道内的奶水。然后,用棉棒清理宝宝的鼻孔。

3.如宝宝没有呼吸或脸色变暗,说明吐出物已经进入气管,应该马上将宝宝俯卧在家长的膝上或硬板床上,用力拍打其背部4~5次,直到咳出来为止。还可用力捏或掐宝宝的脚底板,让他因为疼痛而啼哭,以恢复呼吸并增加呼吸的深度,快速纠正缺氧。

2

蒙被综合征

蒙被综合征又称捂热综合征,多发生于1岁以下的婴儿,尤其是刚出生不久的宝宝。

由于小婴儿呼吸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还不健全,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在保暖过度或蒙被睡觉时,会因为温度过高而大量出汗,出现面色苍白、高热、抽搐、昏迷,甚至影响神经系统发育。情况特别严重的,宝宝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如果宝宝昏迷时间过长,惊厥频发,则会导致智力低下、癫痫等严重后遗症。

家庭应急处理法

1.打开包裹宝宝的被子,脱掉厚衣服,解开领口,让宝宝“凉快”一点儿。

2.如果室温过高,应马上降低室温。

3.给宝宝做物理降温,可用温水擦浴(主要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部位)或将冰袋放在宝宝的前额上。

4.开窗通风,使宝宝呼吸新鲜空气,改善缺氧。

5.给宝宝喝水,因为大量出汗会丢失体内的电解质,所以要给宝宝喝淡淡的糖盐水。不要一次大量饮水,应少量多次进行。

6.每小时给宝宝测一次体温,观察体温是否逐渐趋于正常。

二、7~12个月高发意外及家庭急救

小宝宝会爬了,甚至可以颤巍巍地走几步了。但任何的活动都存在危险,因为他随时都有可能从床上掉下来,或者把干脆小手伸进不该去的地方……

1

骨折

骨折肢体出现缩短、扭曲或旋转。由于儿童软组织疏松,筋膜富有弹性,骨折后肿胀出现得早、范围广、常有淤斑。疼痛非常明显,而且活动时疼痛更剧烈。受伤部位出现部分或全部的功能丧失。移动受伤部位可听到骨断端有摩擦的声音。

家庭应急处理法

1.千万不要盲目搬动受伤宝宝,更不能对受伤部位进行拉拽、按摩。

2.检查受伤部位,及时就地取材,在家里可选用杂志、硬纸板,在户外可选用树枝、木棍等,用手帕、领带、腰带等将其固定受伤部位。上肢可悬吊并固定在胸前,下肢可与未受伤的另一侧肢体捆绑固定在一起,防止伤情加重。

3.不要试图把变形或弯曲的肢体弄直,也不要将突出伤口外的断骨塞回伤口内,以免感染。

4.使用冰块冷敷,可以缓解骨折处的疼痛和肿胀。

3

烧烫伤

家庭应急处理法

1.妈妈要立即用自来水冲宝宝烫伤的部位,至少持续10分钟以上。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迅速降低局部温度,保护深部组织,使损伤降低到最小程度。注意:如果烫伤部位被衣服遮盖,要冷却后再脱掉衣服,或用剪刀剪开,但要防止扎到宝宝。

2.严重烫伤不要给孩子喝水。因为丢失的水分中含有大量的电解质,单纯饮水会造成体液稀释而致电解质紊乱,严重还可治脑水肿。 

3.不要在伤口涂牙膏、酱油、面粉、香油、小苏打等,这些做法都是不科学的,轻则污染烫伤创面,给以后的治疗带来麻烦,重则引起创面化学烧伤,使创面深度加深。

4.如果烫伤不严重,可以涂一些药膏,如湿润烧伤膏、绿药膏等,但不要包扎,让创面裸露,与空气接触,可使创面保持干燥,加快创面复原。

1~2岁宝宝高发的意外及家庭急救

宝宝会走路了,而且对吃的东西充满兴趣。可是妈妈一不注意,他就会拿起东西放进嘴里,或者把小手放在大狗的嘴边。

1

气管异物

家庭应急处理法

1.当异物吸入喉部时,宝宝立即发生咳嗽、气急、面色青紫、气喘。这时家长要保持镇静,鼓励宝宝咳嗽,这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有时通过咳嗽可将异物排出。在宝宝咳嗽时,暂时不要拍打背部,以免造成异物移位。

2.宝宝出现气急、不能咳嗽、不能说话、不能呼吸,面色青紫,这说明异物已经将呼吸道完全堵住。这时要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姆立克急救方法

1.妈妈站在宝宝身后,让宝宝弯腰、头部前倾,妈妈双臂环绕宝宝腰部。

2.妈妈将一只手握拳,大拇指朝内,使拇指侧顶住宝宝腹部正中线肚脐上方。

3.妈妈用另一只手压在拳头上,有节奏地快速向上、向内冲击,连续做6~10次。这样可使宝宝肺内气流冲出,将异物冲到口腔里。

4.检查异物是否已被冲到口腔里,若有及时让宝宝侧头,妈妈用手掏出。如果异物未出来,可再冲击腹部6~10次。

2

宠物咬伤

家庭宠物传染的疾病可达多种,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以恐水、咽喉痉挛、肢体瘫痪等为主要特征。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死亡率几乎%。

猫抓热。猫、狗、兔、猴抓咬伤可引起本病,主要是由一种多形性革兰阴性微小杆菌通过宠物抓伤或接触部位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弓形体病。这是由弓形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哺乳动物和鸟类均可为弓形虫的宿主,当人食用了被携带弓形体的宠物的粪便污染的食物后即可发病。

金钱癣。这是一种在猫狗皮肤上感染的真菌,它能通过直接接触在人和宠物之间交叉传染。

家庭应急处理法

1.先将宝宝的伤口挤压出血,并用浓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防止或减少狂犬病病*通过伤口进入血液,然后用大量清水冲洗、擦干。

2.在伤口涂擦碘酒,以清除或杀灭污染伤口的狂犬病*。

3.家庭紧急处理完毕应及时到有关部门接种狂犬疫苗。

4.只要伤口不大,出血不严重,就不要包扎。然后,医院治疗,必要时应接种疫苗。

2~3岁高发意外及家庭急救

宝宝长大了,爸爸妈妈终于可以松口气,不用一刻不停地盯着他。然而,随着宝宝活动范围的增大,运动能力的提高,危险一样随处可见。

1

溺水

宝宝容易在哪些地方溺水?

1)家中的浴缸、澡盆:虽然水很浅,但由于宝宝年龄小,自我保护能力差,还是会造成溺水。

2)游泳池:如果父母保护不够,尤其是从池边跳入水中时,容易溺水。

3)开放性水域:如河、湖、海,由于水较深、水下情况复杂,游泳时有造成溺水的危险。另外,冬季水面结冰时在冰上行走,可能掉进冰窟窿而溺水。

小编在这里还是语重心长的提醒大家,看护宝宝的时候千万不要看手机,很危险!

家庭应急处理法

1、将溺水宝宝救上来后,立即清除其口腔内的呕吐物和泥沙等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让溺水宝宝俯卧,妈咪从后面拦腰提起宝宝,双手在宝宝腹部交叉,帮助宝宝把水吐出来。

3、如果溺水宝宝已无呼吸、心跳,要立即进行人工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具体方法

1、将溺水宝宝仰卧位放置,头后仰30°。

2、抢救者一手捏住其鼻孔,一手掰开宝宝的嘴,深吸一口气,迅速口对口吹气;另一抢救者用手掌根部按压宝贝胸骨下段,按压深度为前后胸直径的1/3。

3、口对口呼吸2次后,配合15次胸外按压,这是一个循环。进行5次循环后,检查宝宝的情况,如果呼吸、心跳恢复,即可停止心肺复苏;如果没有恢复,要继续心肺复苏。在等候救护医院的过程中,不要停止抢救。即使现场抢救成功,医院观察。

2

电击伤

家庭应急处理法

1、以最快的速度切断电源,如果暂时无法做到,应该用干燥的竹竿、木棍等不导电物体,使触电宝宝脱离电源。

2、迅速将触电宝宝移至通风处,观察是否有呼吸心跳。如果触电时间较短,呼吸心跳不会太受影响,一般仅有短时间的头晕、心悸或轻度恶心,尽管如此,医院检查。

如果触电时间较长,宝宝已经没有呼吸心跳,就要立即做人工心肺复苏(操作方法如前介绍),同时叫救护车。

3

切割伤

家庭应急处理法

1、如果伤口不深,只是划破皮肤,有少量出血,只需用肥皂、白开水或淡盐水清洗受伤处,把伤口沾染的尘土、沙粒等冲洗掉,等伤口自然干燥后,用创可贴或消*纱布敷盖患处就可以了,这样可防止伤口感染。

2、如果伤口出血较严重,要用干净的手绢、纱布等按压住伤口,达到止血的目的,医院处理。

注意:

1)不要将棉花或其他绒毛状的物质敷盖在伤口处,防止其粘在伤口上,妨碍伤口愈合。

2)在包扎伤口时,要保证伤口有较好的透气性,不能包扎得太紧。

妈妈要知道!

切割伤轻则使皮肤受损,重则可能伤及重要的血管、肌肉、肌腱和神经。

4

鱼刺卡喉

家庭应急处理法

1、让宝宝做呕吐或咳嗽的动作,或用力发出“哈、哈”的声音,目的是利用气管冲出来的气流将鱼刺带出。

提醒宝宝不要做吞咽的动作,以防将鱼刺越推越深。

2、如果鱼刺还没出来,可让宝宝尽量张大嘴,用手电筒照亮其咽喉部,观察鱼刺的大小及位置,如果能够看到鱼刺且位置容易够到,妈妈就可用小镊子(最好先用酒精棉擦拭干净)直接夹出。

注意:

1、在观察咽喉部的时候,也要看看宝宝的牙龈,有时鱼刺会扎在那里。

2、鱼刺夹出后的两三天内要注意观察,如果宝宝还有咽喉痛、进食不正常或流口水等,医院做检查,看是否仍有鱼刺残留。

3、如果鱼刺位置较深,或看不到鱼刺而宝宝有明显刺痛感,医院处理。

这样做是错误的

1、吞馒头。其目的是将鱼刺随食物带入食管,但事实上吞咽馒头反而会使鱼刺扎得更深,增加寻找鱼刺及取出的难度。

2、喝醋。食醋确实可以软化鱼刺,但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是从鱼刺那里过一下就软化了。因此,喝醋是不奏效的,相反,醋的酸度可以刺激并灼伤宝宝的食管黏膜,使受伤的部位扩大和加深;如果宝宝喝醋时不慎呛入气管,则可造成声带化学性灼伤、气管水肿,发生呼吸困难。

以上是一些家庭急救的小方法,提示大家的是:如果情况严重,在急救的同时别忘了拨打,医院的最宝贵时间。

总之,大家还是要平时多注意,提前发现身边的危险,虽然掌握这些急救知识是必要的,当然还是平平安安,没有用上是最好的啦。

相关文章:

养娃的时候,这些要命的事情做好了吗?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养儿不易见之必藏的小儿常见生命危险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