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疸临床应用指南(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41(3):-
自年3月起,《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将连续多期刊载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系列指南,本系列指南由中国中药协会提出,全国中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归口,按照《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要求起草制定。
1?背景、目的及意义
*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可见于50%以上足月儿和80%以上早产儿,占住院新生儿的20%~40%。多数预后良好,当间接胆红素增加过高、过快时,可造成胆红素脑病,导致死亡或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因而,对于新生儿*疸进行适时、有效、安全和经济的干预十分必要。中医学中“胎*”的描述与现代医学新生儿*疸相对应,已有临床研究证实中成药可以降低胆红素水平、缩短*疸消退时间、提高总有效率。然而目前中成药滥用情况较普遍,缺乏专属的临床用药指南推荐,为此制定中国《中成药治疗新生儿*疸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并推广中成药在新生儿*疸中的应用,提高临床治疗新生儿*疸的疗效,减少母婴分离。
本指南用于指导西医、中医及全科医生使用中成药治疗临床上被诊断为新生儿*疸且达到美国儿科学会(AAP)指南提出的时龄-胆红素水平曲线的低危区和中低危区分界水平(第40百分位)干预标准,或胆红素水平达到行业专业学会推荐及中西医教材推荐干预的标准者;其中,对胆红素水平已达换血标准、或已出现胆红素脑病、或伴有胆管或消化道畸形、或遗传代谢疾病的新生儿*疸需慎用;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dehydrogenase,G-6-PD)缺乏、胆汁淤积型*疸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若*疸未达到干预标准,但因*疸而无法接种疫苗的患儿也可在医师指导下应用。足月小于胎龄儿、早产儿暂不纳入研究范围。
2?指南制定方法
2.1?临床问题构建
2.2?中成药遴选
2.3?检索策略
2.4?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5?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证据综合分析
2.7?证据体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2.8?推荐意见形成
3?推荐意见及其证据描述?
临床问题:对于新生儿*疸,中成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如何?
3.1?推荐意见1?对于肝胆湿热,热重于湿型*疸,临床上表现为精神烦躁不安,*色光泽鲜明,大便秘结,舌质红,苔*,以高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者(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
使用条件:?在减少光疗发生率上,可单独使用茵栀*口服液(1B);在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上,可联合光疗服用茵栀*口服液(1C)、茵栀*颗粒(2C);或可考虑联合益生菌服用茵栀*口服液(2C);在减少*疸消退失败率和缩短*疸消退时间上,可考虑联合光疗服用茵栀*口服液(2C)、茵栀*颗粒(2C),或联合益生菌服用茵栀*口服液(2C)。
服用方法:茵栀*口服液(10mL/支),口服,1支/天,2~3次/天,5~7天;茵栀*颗粒(3g/包),1包/天,3次/天,5~7天(专家共识)。
3.2?推荐意见2?属中医学的阳*,肝胆湿热、湿更重,临床上表现为精神疲倦和伴消化道症状为主,腹胀、呕吐或干呕、倦怠、乏力、大便黏腻不爽,苔*滑腻,或*白滑腻者(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
使用条件:考虑服用清肝利胆口服液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日均胆红素下降率,缩短*疸消退时间(2C)。
用法用量:清肝利胆口服液(10mL/支),1支/天,2~3次/天,5~7天(专家共识)。
3.3?推荐意见3?对于中医学属阳*,肝胆湿热、湿更重,临床上表现为脘闷腹胀、小便不利、苔*腻(专家共识)。
考虑服用茵陈五苓糖浆可单独治疗新生儿*疸(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
用法用量:茵陈五苓糖浆(mL/瓶),口服,3mL/次,3次/天,5~7天(专家共识)。
4?中成药治疗新生儿*疸药物推荐流程(图1)。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文查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