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年3月1日,在深圳召开的第十六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生育健康临床应用(ICG16·RH)会议上,妇产科在线非常荣幸地采访到了上海交通大医院、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韩连书教授,请他就新生儿疾病筛查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介绍。
我国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预防残疾发生、提高人口质量的有效措施。新生儿疾病筛查始于0世纪60年代,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并被积极推广。我国新生儿疾病筛查起始于年,迄今为止已有40年的历史。对于我国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发展现状,韩连书教授表示,我国的筛查方法、疾病谱和普及程度多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筛查方法从细菌抑制法、免疫荧光法到串联质谱法,再到基因筛查;筛查的病种也从单病种筛查到多病种筛查。现在的主要筛查疾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及苯丙酮尿症(PKU),全国覆盖率已达到97%;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和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的筛查,全国覆盖率达70%~80%。串联质谱遗传代谢病筛查(包括氨基酸代谢病0种、脂肪酸氧化障碍11种及有机酸17种)在国内推广较慢,筛查率仅为50%。同时,韩教授也指出,这些筛查技术属于生化筛查,筛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及假阴性。这些生化筛查方法筛查病种较少,总计筛查病种仅50多种,远不能满足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要求,任重道远!对于新生儿筛查的未来发展趋势,韩连书教授指出,多技术、多病种相结合的筛查方式是新生儿疾病筛查未来发展趋势。技术层面是通过物理筛查(耳聋、先心病等)、生化筛查和基因筛查三个层面相互结合进行筛查;病种方面包括单病种筛查(CH、PKU、G6PD缺乏症、CAH)和多病种筛查(串联质谱可进行48种遗传代谢病筛查,基因筛查可以进行几百甚至上千病种筛查)。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生儿期筛查出更多的遗传代谢病,达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遗传病患者死亡率及残疾率的三级预防目的,并指导生育。
更应强调基因筛查的优越性
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基因测序作为一项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遗传代谢病的诊断。韩连书教授表示,我国新生儿遗传代谢病总体发病率和疾病谱尚不完全明确,常用筛查方法的筛查病种较少,且筛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及假阴性。
相对传统筛查技术而言,基因筛查具备以下优点:(1)检测病种更多(数十种至数百种疾病);()能够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阳性率,降低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可以弥补传统筛查技术的不足;(3)基因筛查更加精准,传统的新生儿筛查属于生化/物理层面的筛查不能对筛查疾病细分类型,基因筛查是通过基因位点来更加精准的筛查病因,提高了筛查效率。
最后,韩教授说道,我们应该更强调基因筛查的优越性,但是基因筛查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筛查,应该取长补短,基因结果应结合生化/物理检测结果来进行综合判断,以便于采取更合理的临床路径和进行突变携带基因的遗传咨询等,为新生儿基因筛查在国内早日高效开展提供助力。
多中心研究项目助力新生儿疾病筛查体系建立
01年1月3日,由韩连书教授牵头的“中国多中心新生儿遗传病基因筛查研究”项目启动会在上海成功召开。作为该项目的发起人及牵头人,韩连书教授在采访中从技术及管理等层面为我们详细介绍了项目的进展。该项目计划通过芯片捕获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对3万例新生儿进行种遗传病个基因筛查,并对筛查阳性患儿做进一步检查,以便确诊或排除疾病,对确诊患者给予相应的治疗及随访,并建立新生儿遗传病基因筛查系统。
该项目自00年4月开始筹备,历经8个月时间逐步完成了新生儿基因筛查的病种及基因确定、检测方法性能测试及各参与单位的伦理审查,于00年1月下旬通过中国科技部人类遗传资源采集行*许可审批,并于01年1月3日正式启动。
目前,8家参与单位:东部(上海交通大医院)、西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医院)、南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北部(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及中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的递送测试样本逾例,结果满意,计划在01年8月份纳入3万份病例,预计01年1月份进行项目总结。
“中国多中心新生儿遗传病基因筛查研究项目”启动仪式对于“中国多中心新生儿遗传病基因筛查研究项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意义,韩连书教授表示,近5年,已有多个发达国家开展基因检测的相关研究,但研究成果均未获得多病种基因检测试剂盒。00年,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但其属于单病种试剂盒。
目前,国际上有关样本数过万的多基因筛查的研究报道较少,我们项目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通过3万例大样本的研究,我们希望可以降低新生儿的患病率,最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该项目可以构建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儿童遗传病基因数据库,并建立规范的新生儿基因筛查体系,以指导基因检测在新生儿筛查领域的应用,最终助力健康中国的建设。
小结
采访的最后,韩连书教授发出呼吁:第一,重视新生儿疾病筛查,大力推广串联质谱等筛查技术,让更多人受益;第二,积极开展新生儿基因筛查研究,建立中国的“新生儿基因筛查体系”;第三,响应习总书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号召,提升国内基因检测技术发展,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韩连书教授
上海交通大医院小儿内分泌遗传科。
韩连书教授现任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新筛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出生缺陷预防和控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临床遗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临床质谱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小儿内分泌、遗传代谢病临床诊治和研究工作,在国内率先建立串联质谱新技术应用于新生儿和临床高危儿童遗传代谢病的筛查和诊断。承担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60余篇。
相关阅读
◆专访丨卢光琇教授:做好筛查,把好罕见病防治的第一关
◆专访丨*荷凤院士:防控出生缺陷刻不容缓,任重而道远
◆专访丨王秋菊教授:爱要让你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