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保健
新生儿期是指婴儿从出生起至第28天,新生儿从母体环境到外界环境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此时易出现许多问题。调查显示,新生儿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非常高,特别是出生7d后的新生儿,因为母体环境和外界环境相差较大,新生儿自身机体各方面发育尚不成熟,抵抗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极易发生各种疾病。因此,做好新生儿的保健显得极其重要,新生儿的保健需要注重喂养、保暖、日常生活护理、预防疾病、家庭访视和早期教养6个方面。
科学的喂养
(一)母乳喂养
母乳是新生儿最好的食物,新生儿期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有益于新生儿的健康。母乳含有婴儿成长所需的所有营养和抗体,母乳中含有抗感染的活性白细胞、免疫抗体和其他免疫因子,有利于增强新生儿的抵抗力,保护婴儿免受细菌感染、病*侵袭等,降低新生儿的病死率。母乳喂养时建议听从医生所教的喂养方法和技巧,并根据新生儿吸吮力的强弱进行调整,如对于吸吮能力强的新生儿,可采用正常的喂养方法,按需喂养;对于吸吮能力弱的新生儿,可将母乳挤出来,用滴管给新生儿喂养,但不宜过多,防止吸入气管;喂奶后,使新生儿右侧卧位,床头稍微抬高,防止出现溢奶情况,导致窒息,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此外,母乳喂养期间应避免滥用药物,因为一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异烟肼、氯霉素等,可通过乳汁分泌代谢,如必须用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母乳不足时,可多吃汤面、鸡汤等食物,或适当按摩乳房,刺激乳房分泌乳汁。
(二)非母乳喂养
母乳不足或无法进行母乳喂养时,一般可使用配方奶粉代替母乳喂养新生儿,注意按需喂养或按时喂养,并注意奶量波动,逐渐增加;冲配配方奶时,采用40℃左右的温开水,按说明冲配,喂养前,先滴几滴在手腕内侧,确保奶温适宜,避免过热烫伤宝宝。6个月后,可逐渐添加辅食,并按从稀到稠、由细到粗的原则添加。
舒适的环境
新生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其对环境的要求就比较高,因此新生儿的房间温度要适中,阳光充足,通风较好,室内温度最好保持23℃左右,湿度60%左右。由于新生儿的体温中枢不健全,照顾新生儿时,室内温度需根据季节变化而调整,如夏季天气炎热,新生儿如果穿得太多会导致体温上升,出现痱子等,需及时给宝宝减少衣物;冬季天气寒冷,空气干燥,新生儿的抵抗力比较弱,及时给宝宝添加衣物,注重保暖,温度控制在22℃~24℃,湿度50%~60%为宜。
日常生活护理
(1)新生儿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建议每天给宝宝洗澡,注意洗澡时水温控制在38℃~40℃,时间控制在5~10min。
(2)新生儿应特别注意脐带脱落前的护理,每天对脐带消*及卫生护理,避免脐带感染。
(3)新生儿皮肤娇嫩,新生儿的衣物、尿布和被褥,最好使用纯棉材质。化纤、合成制品和羊毛制品等,可能会使新生儿发生过敏。
(4)新生儿的衣物要单独存放,且一定不能放置樟脑丸,避免引起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新生儿的衣物要与大人的衣物分开洗涤,且使用弱碱性、刺激性小的宝宝用专用洗涤液清洗。
(5)注意卧室空气清新,勤通风。
疾病预防
(1)新生儿出生后,按时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2)新生儿出生2周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补充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
(3)新生儿出生7d之内,需进行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的筛查。当前,我国开展的筛查项目主要有5种,分别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听力筛选和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4)定期给新生儿做抚触,可刺激其神经系统,改善新陈代谢,提高其免疫能力,降低疾病的发生。
家庭访视
社区妇幼保健人员可在新生儿期做家庭访视2~3次,了解新生儿的身体健康情况,如果新生儿发生一些不良症状,也能及时发现,及时就医。家庭访视的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是了解新生儿出生后的生活状况和生长环境等;二是观察新生儿的健康状况,是否有一些异常情况,如皮肤过敏和脐带感染等;三是检查新生儿的体格,如头围、体质量、视力、听力、声带等发育是否正常;四是给一些新手爸妈分享一些更好照顾新生儿的建议及方法。
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是重要的基础教育,新生儿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有初步发展时,可通过早期教育锻炼其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发育和发展,提高其灵敏度及反应能力,建立一定的条件反射,以促进大脑发育。父母可多与新生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接触,如牵手、做游戏等,以促进新生儿智力发育。婴幼儿有惊人的学习能力,早期教育十分必要,家庭和早教机构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从各方面挖掘婴幼儿的学习潜力,抓好早期教育,促进婴幼儿体格及神经心理的全面发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