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说,
我真的搞不懂这些小宝宝!
他们怎么老是哭呀!
特别是才出生的小婴儿,
除了睡就是哭!
对此,小宝宝无话可说~
因为哭是我们唯一的表达方式呀~
新生婴儿哭=交流?
新生儿出生后,啼哭,作为一项生理本能,很快就被用于交流。啼哭之所以能够成为交流的途径,这个作用,其实是被婴儿“发现”的。这是一个条件反射的过程。
起初,啼哭作为一种生理反应,一种生理需要而产生。而母亲,或者其他家庭成员,会对新生儿的啼哭做出回应。每当啼哭,就有人回应——这就是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当只有母亲来照料新生儿时,这种条件反射的形成,最为稳定。但如果插手的人过多,那就意味着,新生儿每次啼哭,得到的回应,其方式与内容会有很大不同——这种情形下,条件反射的形成会变得困难和复杂。新生儿很难适应很多人,请记住这一点。
家人的回应方式=新生婴儿学会的知识?
不同的人,不同的家庭,各有其不同的风格。因此,当新生儿啼哭时,他所处的环境给他的回应方式,就成为他“学会”的知识。他在其中形成了习惯反应。所以,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习性,除了遗传本身的因素之外,家庭的习惯和风格,家人的人格特质,在出生伊始,就在孩子身上打下了烙印。成年人,在这种几乎是无意识的回应过程中,也把自身个性中的各种特点,优点和缺点,传递给后代。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新生儿的视觉,对于人的面孔有特别的兴趣。人们进一步发现,目光交流对于母亲和宝宝之间建立最初的依恋关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观察和调查认为,宝宝在吃奶时注视着妈妈,对于母亲来说非常重要。刚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在妈妈眼里或多或少还有些像一个陌生人,只有在相互之间出现目光交流时,妈妈才感觉自己“被认出了”,这种交流会增强母亲的感受与关爱,会不断强化母子之间的回应与互动,从而建立起默契与信任——依恋关系以这种方式逐渐建立和加强。
新生儿的大脑,还无法支配自己的身体,但是他们已经可以控制自己面部的肌肉,尤其是口唇周围的动作。因此,他会尝试用各种表情来与母亲交流。刚出生的孩子,如果我们在他面前做出伸舌的动作,你会看到他立刻会做出相应的回应——和你一样试着伸出舌头。他会观察和模仿你的表情,并且学习理解各种面部动作在交流中的用途。
所以,我们记住,听到孩子的啼哭,给予温暖的回应;在他醒来时,和他相互凝视;同时充分地尝试相互模仿表情——这就是新生儿的交流方式。
新生儿在母亲的回应中学会交流,用温尼科特的话说:婴儿在妈妈的眼中看到自己。
?康优宝贝儿科专家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更多关于新生儿知识,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