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推送的主题是一个不到3岁的小女孩诊断疱疹性咽颊炎后,突然“离奇”死亡。
2岁半女童疱疹咽颊炎,医院。是重症所致?还是医疗事故?
小女孩是在输液中突然发生抽搐、惊厥、昏迷,所以,很多曾有过热性惊厥病史的宝宝家长看了之后都表示“好怕怕”、“求科普”。
只是个热性惊厥而已,又不是传染病,为什么人们讳莫如深、甚至在自己家中都不愿提起?
因为在封建社会,惊厥和癫痫被叫做羊角疯、*上身,患者饱受他人的白眼和疏远,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家里有“癫子”。尤其当下一代受遗传因素影响也发生同样的症状,老人更会认为整个家族被诅咒了,或者是“祖辈缺德作恶、报应到子孙后代了”,生怕被他人看不起,因此百般忌讳。
少数民族家庭也很忌讳这个。某人的妈妈是康巴藏族,婚后生了5个孩子,可能是过度劳累吧,癫痫大发作了几次,请来喇嘛诵经也不见好转。她承受不住压力开始酗酒,指望“酒驱邪”,结果适得其反。
某人的姐姐,人生第一次去拉萨贡嘎机场坐飞机时,过于紧张而导致癫痫发作,被未婚夫当场退婚,直接丢下她走了……家里只有他一个人走出了林海雪山来到内地读大学。之前谈婚论嫁(都别笑啊)时紧紧张张的跟我坦白说:“我妈有那个大病,我和我姐也有。”
虽然,他觉得自己没发作时和别的孩子一样,也挺聪明的。
离家求学,要适应新环境的压力,他在学校也大发作过。那是二十多年前了,同学们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拼命想把他弄醒——拿指甲盖掐人中、扇脸、拿针扎指尖、使劲抽打脚底、大声喊他、摇晃他、眼看弄不醒就七手八脚死死按住他的胳膊腿……所有错误操作全中了。某人委屈的说,每回发作之后都会发现身上莫名其妙多出些伤来,比被霸凌了还惨??。这让我想起前不久那个被全网看到了大白腿的爸爸——半夜抱着发烧39.3℃医院急得直哭,后经医生诊断孩子是热性惊厥。
为什么都吓成这样?因为家长对热性惊厥的莫名恐惧简直是刻在基因里一代代相传啊……这方面的科普比性教育还缺。恐惧源于不好的认知。虽然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不得不承认,现实中有很多人仍然无法正确面对癫痫样发作——人们对癫痫的歧视和偏见也牵连到了发作时“也是抽搐”的热性惊厥患儿。是时候该为他们澄清一下了。
先说说高热惊厥和热性惊厥。
过去都习惯叫高热惊厥,人们普遍认为是在发热温度高时惊厥的,甚至以为是烧坏了脑子所以“烧抽了”。但是近年来知识更新了,研究认为,惊厥更多是在体温快速上升期出现,一般是在开始发热后的12小时以内,并且出现惊厥的时候并不一定体温很高。
但世事无绝对。也有调查发现,当体温超过40℃时,惊厥发生率确实比40℃以下时更高。所以,我们不用去纠结这个名字到底该叫啥,只要知道体温快速上升期、尤其是发热前12小时以内和体温超过40℃都是惊厥比较容易出现的阶段,就可以了。
就在上个月,有个宝妈遇到孩子热性惊厥发作:
我又不是,怎么可能随时在线……别人没有知识储备也就罢了,这孩子之前都已经发生过热性惊厥了,家长怎么能一点儿常识都没有呢?侧卧只是避免发作中口鼻分泌物呛入呼吸道,又不是侧卧就能让惊厥停止发作了!问她“一直”到底是抽了多久?回答更是把我气得吐血:正在发作中,孩子牙关紧咬、失去意识,不能撬开嘴强行灌任何药,液体、固体都不行!绝对不行!!非常危险!!!
对于关键信息,家长选择性失聪,只顾一个劲儿问她自己最“关心”的“要不要挂水”这个问题。
无论某次发生热性惊厥的直接诱因是什么,有病治病、没病排查!挂水挂水,挂个锤子!去医院就是为了挂水?不挂水难道就不去了吗?你娃这是抽了7、8分钟不是2、3分钟啊!所以,热性惊厥是怎么发生的,还是得好好说道说道。
莫慌。不仅病*感染发热可能会导致热性惊厥(手足口啊,轮状啊,幼儿急疹啊====),就连打个麻腮风疫苗发个烧也都有可能会“抽”——上面那个执着于“要不要挂水”的不就是接种完百白破和脊灰之后发生惊厥的么。呃,我好像真的不太会劝人呢。
说了半天,热性惊厥什么样?
热性惊厥主要首发于婴幼儿期,12-18M居多。患儿体温快速上升时或体温高于40℃时,可能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双眼发直、四肢僵直或抽动、口吐白沫……多数热性惊厥会在5分钟内停止,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患儿事后会显得很疲惫,迷迷糊糊犯困想睡觉。热性惊厥的诊断标准:
①体温高于38℃;②6M≤患儿年龄≤6Y;
③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炎症;
④排除可能导致惊厥的急性全身性代谢异常(如低钠血症);
⑤没有其他(非发热)惊厥的病史。
那么,第一次遇到孩子“嘎~”一下抽过去了,没几分钟又自己缓过劲儿来了。这,这是惊厥还是癫痫呢?
热性惊厥的诊断,其实与癫痫是“互斥”的,而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抽得厉害了就癫痫了”。
癫痫的病理基础是大脑某一部位的神经细胞发生坏死、缺失、结构异常或血液供应障碍等,使脑细胞维持自己电位稳定的能力下降、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稍有风吹草动就异常放电。癫痫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婴儿期发病率最高,不同国家报道发病率为(82~)/10万,以新生儿和6月龄左右为发病高峰。如果孩子只抽搐、不发热,不考虑热性惊厥——热都没热嘛。这种“不热”的惊厥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医院就诊。
当然,小孩生病很多都是病*感染来的,病*感染导致一边发热、一边惊厥的很多。竹子爸爸小时候经常,用他自己的话说,“动不动就抽过去”了。他专门去问了竹子爷爷当时是怎么处置的——每次一抽就给他按人中(还好不是掐??)。
竹子爷爷比较佛系,竹子奶奶就比较紧张:
冬眠灵??????“年,那是一个春天”,我都唱出来了~~这波年的操作仅供吃瓜。
说起来,热性惊厥确实“重男轻女”,男孩发生的多。如果父母或同胞兄弟姐妹以往有过热性惊厥,那么孩子发生热性惊厥的可能性更高。但神奇的是,竹子就没有继承爸爸这个光荣传统,目前已满5岁还没抽过(热性惊厥多发生在6月到5岁大脑发育尚不完善的宝宝),大概率是不会抽了。然鹅,像竹子爷爷奶奶这样“想得开”的并不多,一些有热性惊厥病史的家庭会碍于面子,隐瞒其幼年的热性惊厥病史。首次热性惊厥后,有30%以上的宝宝会反复发作。尤其是首次发作时不到1岁、体温刚过38℃就发作、一级亲属有热性惊厥史的,都是热性惊厥反复发作的危险因素。孩子祖辈隐瞒孩子父母幼时的病史,对整个家庭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即便只有过1次单纯性热性惊厥、生长发育完全正常的孩子,发生癫痫的风险也有1%-2%,百里挑一,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略高于一般人群。但如果一级亲属中有癫痫患者,癫痫的风险直接翻5倍。瞒着有啥好处?
把热性惊厥与“傻子”、“癫子”这种侮辱性的名字划等号、把病史当成是“黑历史”,是非常无知的庸人自扰。单纯性热性惊厥发作时虽然吓人,但并不会导致脑损伤、使人变傻。真正有危险的是摔伤和窒息。
我只能提醒这位白天上班不在家的宝妈:不是孩子每次发作你都会在他身边,如果当时你没在,只有老人,处置不当,万一出点什么事儿,后悔莫及。还是不能放弃让孩子爸爸去做孩子爷爷奶奶的工作,学习正确的处置:哦,还得强调一下不要仰卧,要让患儿的身体和头转向一侧、避免唾液和呕吐物误吸入气道造成窒息。不要把任何东西塞进孩子嘴里,也不要尝试按压或者束缚来阻断患儿身体抽动。记录发作时间和摄录视频非常关键。
觉得这样很冷血?能做一个莫得感情的拍视频机器就很好了。
别舍不得把孩子放在地面上,只有平整的地面是对孩子来说最安全的场所。很多人一看孩子要抽了,就慌里慌张的把孩子搬到床上去。这样一来是有可能发生抽搐剧烈的时候坠床摔伤,二来不如在地上宽敞、便于观察和通风。发医院吗?要做哪些检查?
如果是首发,一定要去,不管孩子恢复正常后多么活蹦乱跳。经验者——既往有单纯性热性惊厥病史的宝宝,如果发作后很快“脉动回来”一切正常,至少也要电话问诊医生是否需要进行体格检查。下列情况应当引起重视,必要时留观、完善其他检查。
①患儿≤1岁;
②因故未全程接种Hib和肺炎疫苗的;
③其他医生认为有必要的情况。
检查可能包括但不限于腰穿、脑电图、脑核磁等。
好多家长一听害怕了:啊!这么严重啊?我可不想让孩子做那些有创的、有辐射的检查……那就可劲儿给孩子喂退烧药吧!也对,也不对。
虽然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可以缓解发热造成的不适,但毕竟它们并不能阻止或者减弱热性惊厥的发作。有热性惊厥的孩子也用不着更“玩儿命”退热。——谁敢说孩子生病时自己不会忙中出错?如果上次是中午12点用的美林,下午三点半又烧到39℃多了,本来按交替用的话这次该用泰诺林,一时糊涂记错了以为上次用的是泰诺林,这次就给了美林。得,等于才隔了三个半小时又吃了一次美林!正常两次美林至少间隔6小时……
至于那个“功成在新”,呵呵,不就是糖宝宝临……前吃的锌布颗粒么:
含苯海拉明、马来酸氯苯那敏、异丙嗪、曲普利啶等成分的抗组胺药物根本就不能随随便便给婴幼儿服用。好吧,如果同事们只认“能让宝宝安安静静多睡觉的才是好药”,那美林确实“不够好”。退烧药不能阻止惊厥,那抗惊厥药物呢?地西泮之类的抗惊厥药物确实可以用于预防热性惊厥发作,但这类药物一般都有诸多不良反应,婴幼儿使用的风险大,除非有神经内科医生的医嘱,否则最好不用。说到底,热性惊厥除了看起来吓人也并不会“损伤身体”。发热,也不会“烧坏”。发热,就是人的大脑临时定了一个“点”——比如,现在要跟某某病*作斗争了,我目标39.5℃,试试能不能烧死它!——这是有组织有目标的自卫反击战,只要大脑(中枢指挥部)在制定作战计划时没毛病,自己给自己定的目标热峰就不会对身体有什么实质性的伤害。
发烧是好事,急得团团转的老母亲才真该降降温、醒醒脑!
还有不少家长“教条主义”,只按照美林药盒上的“建议用量”给药,剂量其实是不够的,没能有效退热,结果温度降不下来。
宝宝高烧退不下来,十有六七是“吃错药”了或者“药吃错”了。
好了,说了这么多,关于发热和热性惊厥,家长知道这些也就差不多了。但我心里清楚得很,这注定又是一篇阅读量少得可怜的“冷板凳小作文”……
如果喜欢,请点右下角“在看”~~
2岁半女童疱疹咽颊炎,医院。是重症所致?还是医疗事故?
“真”“假”易坦静——成分不同,宝宝慎用。
康复新液成分是美洲大蠊,国家药监局通报这3种人禁用啊喂!
宝宝做雾化不配合,宁愿哭着做还是睡着做呢?雾化机该怎么选?
友情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