佗曰:“大王头脑疼痛,因患风而起。病根在脑袋中,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不可治疗。某有一法: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
操大怒曰:“汝要杀孤耶!”
佗曰:“大王曾闻关公中*箭,伤其右臂,某刮骨疗*,关公略无惧色;今大王小可之疾,何多疑焉?”
操曰:“臂痛可刮,脑袋安可砍开?汝必与关公情熟,乘此机会,欲报仇耳!”
——《三国演义》第78回
孟德若在当世,便知脑袋也能“开”,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麻醉。
医院麻醉手术中心副主任丁倩潜心技术,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保证手术顺利开展,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丁倩
麻醉手术中心副主任
麻醉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陕西省医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陕西省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麻醉医学专委会常委、秘书
中国药理学会麻醉药理学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非心脏手术麻醉分会常委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气道手术麻醉,高龄、婴幼儿及危重症患者麻醉。
01初见医学——是不是入错行了?Dingqian“我们小时候西安风沙特别大,上中学的时候刮沙尘暴,特别明显,那时候国家也大力宣传,讲三北防护林,我当时就觉得做这个事挺有意义的,后来也想学法律。但家里不是很支持。”胳膊拗不过大腿,丁倩最终遵从了父母的意见,学医。
99年高考,丁倩的分数基本打开了“任意门”,综合考虑后选择了第四*医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
“一接触医学,我觉得我选错行业了。”丁倩回忆自己和医学的初次见面。“因为我记忆力不是很好,最开始接触就是解剖,完全背不过。我一直是理科的思维,要搞明白为什么,但医学很多东西必须死记硬背。”丁倩初进医学大门就碰上一座“大山”。
白天时间不够用,那就晚上继续!学员宿舍晚上10点熄灯,丁倩就在走廊里,一个大板凳、一个小板凳,继续啃书。走廊里夏热冬冷,灯泡的瓦数也越换越大,丁倩就这么坚持下来,拿下解剖、药理一个个“山头”。
丁倩所在的七年制本硕连读,如果出现两门课成绩70分以下,或是一门不及格,就会被淘汰到5年制本科。“那个时候学习压力特别大,小伙伴们都特别刻苦。”丁倩所在区队的36名学员,本科毕业时就淘汰了8个。
等到学临床时,丁倩觉得阻力小了很多,进入了自己习惯的部分逻辑性思维,学习效率很高。
本科第3年过半,根据学校安排,丁倩开始一年半的见、实习阶段。眼科、耳鼻喉科、胸外、普外、麻醉、心内、消化、呼吸,神经内科、内分泌等,丁倩转了个遍。“轮转就是了解所有的疾病,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有一个全局观。”丁倩解释。
轮转期间,丁倩从基础开始。学习基本疾病、写大病历、问诊患者、跟查房、跟手术,学最基本的手术操作,打结、拆线。
“考试和实操完全不一样,有时候缝合张力很大,回去以后莫名其妙就发现手指头上都是伤口,后来才反应过来是被胸科的10号线勒出来的。”丁倩对医生真实的工作有了最直观的认识。
本科阶段临近结束,丁倩面临专业选择的问题。“有一次我的一个内科老师跟患者家属谈话,谈了一两个小时!我是真的不行。”丁倩下定决心去外科系,医院麻醉科主任柴伟教授,申请做他的硕士,柴主任欣然同意。硕士结业前,丁倩以麻醉药品的给药方式为题做出优秀的论文,顺利毕业。
“本来想着工作,但当年的分配情况不理想,索性就继续考博。”丁倩考上博士,师从我国著名麻醉学专家熊利泽教授。博士期间的学习更加辛苦,丁倩开始接触动物模型等基础实验,“做实验”也成了丁倩博士期间一直连续不断的的学习内容。
“早上8点到实验室,晚上回来的早可能七八点,晚的话要到12点,博士三年期间除了每年过年会休息两三天,剩下时间都在实验室。”除了上课时间,丁倩“钉”在了实验室。
丁倩做的是脑保护,用麻醉药给一个处理方式,再造模型,观察能否产生脑保护的效果,还在基础部做神经生物试验。“传统意义上动物模型,造模、看现象、再看机制,其实很难。”丁倩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丁倩博士期间做出了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保护作用方面的机理研究文章,相关成果发表在业内著名的《Anesthesiology》和《AnesthesiaAnalgesia》杂志上。丁倩博士期间除了基础实验工作,医院的患者数量开始爆炸式增长,下科室支援临床也成了常态。
“在*校10年的学习,过程真的很辛苦。但吃过这些苦后,在工作上你比别人更容易去觉得吃苦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历经磨练,丁倩具备了超强的抗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02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Wanghaichang博士毕业,丁倩以优异成绩留校,顺利进入已经7医院麻醉科工作。
“干活和干活是两码事,是否思考是关键。”丁倩始终坚持着自己的逻辑性思维。
临床学习之初,都是老师怎么说自己怎么做,药品说明书每个字都认识,意思也知道;患者为什么现在是平稳的?不平稳的时候,按老师说的常用药物处理也平稳了,但是没有深刻的理解,没有优化。
怎么样还能让患者更好?在正式工作之后,丁倩开始一点一点重新学习。开始针对不同的患者,找出麻醉的注意要点,设计麻醉方案,预演麻醉实施过程,逐渐做到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思考。
真正搞懂麻醉,是每一个操作,每一个目标都要有理有据。当外科医生的要求和麻醉目标不一致时,麻醉医生可以在保证患者平稳同时在某一个范围内,倾向于外科,让手术顺利进行,但同时要明确告知外科医生相关的风险,外科医生在得到麻醉意见后,也会根据患者情况来考虑调整手术方案或环节,麻醉医生也要明确提出需要外科医生配合的工作。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丁倩认为只有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外科医生形成有效沟通,才最有利于患者安全、手术安全、麻醉安全。
03麻醉锦旗头一份Dingqian丁倩做二线医生曾接诊一位产后大出血的患者,患者外院前置胎盘,经剖腹产取出胎儿后,无法止血。从急诊科直接推到手术间,患者已经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四肢四路输血!情况紧急!丁倩接手后,一接心电图,患者是次/分钟多室性心动过速,双侧瞳孔散大固定。
“做监护的同时,我发现患者虽然已经生产,但整个腹部是膨隆的,就跟没有生产一样!赶紧就进行有创动脉监测,中心静脉置管,麻醉后立刻开始手术。一开腹,就是毫升血,从腹腔直接出来,两个桶就满了。”丁倩当时已经怀孕6个月,顾不得许多,满脑子想的都是保证麻醉安全以及万一出现心脏停跳该如何应对。
“外科医生一边做,一边反复询问,心跳停了没?心跳停了没?我就回答没停,你继续做。”丁倩全程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