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陆拾肆
没有接触过商业保险的朋友常常会有这个疑惑,我都有医保了,为啥还要买医疗险?今天就来带你们看个真实案例~看完这个案例后,我往往想起我大姨训斥小姨的场景:小姨说:“公司给我上的有医保(城镇职工医保)啊,为啥还要上这个医疗险?”大姨说:“你二姐(也就是我妈)当时做(乳腺癌)手术花了那么多钱新农合(新农村合作医疗)给报销了那么一点,你不知道吗?”什么是医保?医保可以分为三类,农村户口的伙伴参加的新农村合作医疗、没有工作单位的市民参加的城镇居民医保、上班族缴纳的城镇职工医保,都是医保。通常我们搭建的健康保障包括医保、意外险、医疗险、重疾险、定期寿险。比如,有读者问新生儿买什么保险,如果还没有办理少儿医保的话,建议先办理下少儿医保。带上出生证、户口本、父母身份证、结婚证到街道医保服务点办就可以了,每年只要块左右,孩子就有了基础的医疗保障,越早办越好。可以看到我把医保放在了很高的地位,为什么呢?因为医保是一项国民福利,它有商业医疗险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所有既往症(不管多严重)都纳入保障。假设有一个人没有医保,他不幸罹患癌症后开始缴纳医保,只要缴满12个月,他就可以享有医保保障了。但是他如果选择商业医疗险,是不可能承保的。其次,只要持续缴费,医保是保障终身的,但很多商业医疗险一旦停售,保障就没有了。比如这次新冠疫情,从境外回国人员,有医保社保的,确诊后发生的治疗费用,可以报销。没有医保社保的,哪怕是中国公民原则上也要自行负担治疗费用的。所以,我们搭配健康保障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医保,其次才是意外险、医疗险、重疾险等商业健康险。那么,我们有医保为什么有时还是会出现“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一是因为医疗通胀,一是因为医保的局限性。医疗通胀是通货膨胀的3倍?4万块钱的药,我吃了三年,房子吃没了,家人也被我吃垮了。——《我不是药神》近年来,美国著名咨询公司美世集团都会发布当年全球医疗趋势报告,报告收录了52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通胀率与通货膨胀率情况。数据来源:美世达信数据显示,过去三年,全球医疗通胀率在9%以上,而通胀率在3%左右。这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人们看病需要的钱比买东西需要的钱增长得更快。年,中国医疗通胀率冲到9.7%,是当年通货膨胀率的4.4倍。一位北京中年男子的岳父因为不小心开了一扇窗,打了个喷嚏,就碰倒了家庭财富的多米诺骨牌。短短一个月,在岳父送进ICU时,这位中年男算了一笔账:以ICU一天花费-00元、人工肺开机6万,往后每天2万的花费(岳父需要人工费辅助呼吸)以及其他治疗费用来算,即使变卖所有理财产品,加上岳父岳母的养老金,也只能支撑30-40天治疗。一场流感,一个月医疗费高达约万,但相应的,治愈率只有30%,要想活下来且能够生活自理的概率只有3-7.5%。医保的局限性曾经的北外副教授乔木辞职去美国后,写道:在中国一直交着医保,与妻子每月各自交1多的社保。在美国就是小病扛,大病回国看。美国医疗技术发达,为什么还要回国看?这就涉及到医保系统的不可能三角:医疗的便宜、服务和高效是不可能同时满足的。网上有个传播广泛的帖子如是说:美国选择了高效和服务好,结果是昂贵无比,普通家庭医保费用接近房租,叫个救护车就能破产,医保是最重要的*治议题之一。图片来源网络加拿大选了便宜和服务好,结果就是慢慢等,慢慢排队。根据加拿大智库弗雷泽研究所发布的《等待接受公费医疗所造成的私人经济损失》调查报告,在加拿大排队接受治疗,需要等待长达9个多星期时间。中国选择便宜和高效,结果是医生高强度工作,门诊每个病人三分钟,手术后尽可能早出院,病床极度紧张,伴随着我国医保使用的诸多限制。比如,报销额度有限制医保报销有起付线和封顶线上线两条线:起付线一般设置在-元不等,起付线以下的部分都需要自己承担,封顶线也就是医保报销的限额,住院报销一般最高限额为10-40万左右,门诊报销一般为2万,超过的部分也需要自己承担。当然,具体的城市也是有差别的;报销的上限还受缴费时长的影响,医保连续缴费时间越久,每年的报销上限就越高。所以,不要轻易断交医保。报销范围的限制:药品报销有范围:中国目前批准可销售的药品总数在20万左右,年新版医保目录共收录药品个,仅占药品总数的1.3%。很多好的药物,医保都是报销不了的。服务设施有范围:仅限普通部床位费,不包括VIP病房、国际部特需部等。报销比例有限制:基本医疗保险国家药品目录将药品分为三类,甲类药品由国家统一制定的、临床治疗必需,使用广泛,疗效好,同类药物中价格低的药物,除必须扣除的项目外按%报销;乙类药品是可供临床治疗选择使用、疗效好、同类药品中比甲类药品价格较高的药品,医保可以报销70-80%;丙类药品是除开上述两类,非临床必需、价格较高的药品,医保不报销,全部由个人自费。最终医保可以报销的医疗费如图所示:医保限额*策在医保施行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医保限额*策。简单一点解释医保限额就是:医保部门给每个省一定的医保费用额度,医院,医院分配给各个科室。额度用超过的,扣医生的钱,并且实行连坐制,整个科室受牵连。医保限额的*策初衷是为老百姓控制医疗费,但是最终执行起来,往往有点矫枉过正了,通过种种途径来控费:比如单病种限制一位病人,不管他得了几种病、医生为他治疗了几种病,医保都只按他住院病历医院结算。一位60岁男性,因为胃癌入院,需要做胃大部切除,他同时有高血压,糖尿病。最后出院时候花了12万。医保报销4万,自己支付8万。但医院4万,而是1.8万。为什么是1.8万呢?这是国家进行的标准化临床路径经过统计之后得出的价格,全国通行,胃癌手术的治疗费,医保就是支付1.8万。就这位病人而言,医生多花了2.2万,导致医生本人和科室其他人按一定比例扣奖金。有一位医生说,“去年我们科亏了约二十万,医院直接要我们科室承担30%啊,差不多七万啊,就科室几个医生承担啊,每个月奖金扣0元,连扣几个月啊。“我们累死累活换来的是扣奖金啊!医院*策是医保亏损扣30%,医保有剩余奖励3%”。所以,多理解一下医生吧,人家不仅给病人看病,还往往倒贴钱呢。在可选择范围内,医生为了控制费用,只能想各种办法——用便宜的药例如头孢呋辛酯是医保范围内的甲类药,国产的10元左右,进口的50元左右。医生为了控制费用,用国产的。但是,治疗效果真的一样吗?如果你有亲戚同学是医生,可以问一下,会告诉你实话。用便宜的植入器材例如人工关节置换,医保要求全部费用加起来不能超过5.5万。可是,5.5万真的是“臣妾做不到”啊!进口关节最便宜的就要3.8万,加上麻醉费用就4.8万。加上手术费,就五万了!(医生手术费太少是另外的话题……)医生遇到患者要求用好的人工关节,也只能无奈拒绝啊!明明年轻人应当用更贵一点的,因为能用的长一点,也意味着可以晚一点再做一次植入手术,但是有医保控费的紧箍咒,医生也没办法。还有的,例如明明高级敷料可以防感染、减渗出,对不起,医保患者只能棉垫加绷带;消化道手术的病人,能进食了,就不开营养液了,因为医保见到能进食就不报营养液的费用了。但病人即使能进食,初期也只能进流食,还往往食欲不振、吸收不好,如果辅之以营养液,愈合或康复效果会更好。说到这儿,忍不住感慨一下:我们不要一味追求所谓的“性价比”,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行业,例如医疗行业。保险行业也是如此,我们作为保险经纪人,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从众多保险公司的产品中选择最合适的产品或产品组合,而不必为哪一家保险公司站台。我做的是,不让客户花冤枉钱,但绝不是为客户挑选最便宜的。任何产品,最便宜的,未必是最好的。这是常识。限制病人住院时间“被出院”最极端的就是耽误了病情,搭上了性命的代价。有人在知乎上写道:我表弟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医院治疗,经常都叫他出去买药……后来表妹类型(和表弟)全相合,花了几十万移植,移植完了半个月出院。医院,半个月又让他出院。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住院每次都是十五天,毫无意外。本来一个不用死的病,活生生,折腾了一年,最后如无意外死了……医保病人出院的时候,有可能不是病好了,医院为了减少支出,让你提前出院拒收医保病人住院这几年,每到年底,医保病人入院难都是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