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导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已是愈发地深入人心。尤其是有小孩儿的家庭,长辈们对孩子呵护有加,关爱备至,在祈求孩子快乐成长的同时,更关心孩子是否每天都健康平安。然,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经历各种风风雨雨,疾病不过是万千风雨中的一种,譬如*疸。当孩子被*疸“光顾”时,既要沉着冷静,又要积极寻求正确的治疗方法,何为正确的治疗方法呢?且听儿科专家来解答!
*疸(包括急性*疸型肝炎)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身*、小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疸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端。外感源于疫*侵袭或饮食不节,内伤则由脾胃虚弱或宿疾引发;外因重在湿、*,而内因偏于虚、瘀。
*疸病之成因,源于疫*外侵、湿热蕴结、积聚内阻,引发胆汁不循常道,或化源不充、血败不华于色,以致身目而*。*疸病所在脏腑主要为脾胃肝胆,所病脏腑间又可相互传变。因感邪性质、体质差异而引发不同的症候,一般而言,属疫*之邪为病者,多发为急*;属湿邪为病者,又因素体差异,有热化、寒化之分,湿从热化者,湿热熏蒸肝胆,胆汁泛于肌肤,每发阳*;湿从寒化,阻遏胆汁,胆汁浸淫肌肉,每发阴*。积聚内阻致*者,每在阴*之列;血败不能华色者,常属虚*范畴。
*疸初期以实证为主,治疗重在攻逐体内邪气,据其邪气特性,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阳*证以清热利湿为主,通利二便是驱逐体内湿邪的主要途径。《金匮要略·*疸病脉证并治》篇称:“诸病*家,但利其小便。”阳*证无论湿热之轻重,苦寒攻下法的应用均有利于*疸的消退,但须中病即止,以防损伤脾阳;急*证的治疗以清热解*凉血为主,并随病证之变化,择用攻下、开窍之法。
一、*疸多湿热,治需清热利湿疏肝胆湿热蕴结、积聚内阻,湿从热化者,湿热熏蒸肝胆,胆汁泛于肌肤,每发阳*,阳*证无论湿热之轻重,苦寒攻下法的应用均有利于*疸的消退,但须中病即止,以防损伤脾阳;急*证的治疗以清热解*凉血为主,并随病证之变化,择用攻下、开窍之法。
病例宋某,男,8岁。
主因发热10天,伴纳呆恶心、*疸,于年4月7日初诊。年3月下旬,因发现患儿精神疲倦,面目发*,午后低热(体温37.3℃~37.5℃),医院就医,经查肝功能结果:*疸指数12单位(正常值为6单位以下),谷丙转氨酶单位(正常值为40单位以下),麝香草酚浊度14.5单位(正常值为6单位以下),硫酸锌浊度16单位(正常值为2~12单位)而诊为“急性*疸型肝炎”。曾给予肝乐、维生素C、维丙胺等口服药物,并同时肌注过注射液1周余,疗效不著,故来我院儿科门诊就医。
现主症:面目及全身皮肤俱*,色如橘皮,神疲乏力,午后发热,纳呆厌食,时有恶心、呕哕,大便溏,日下1~2次,呈灰白色,夹有不化之物,小便短赤如浓茶,唇舌均红,苔厚腻,脉象弦数。
诊断:西医:急性*疸型肝炎;中医:*疸(湿热型)。
治法:清热利湿。
处方:
茵陈15g,板蓝根12g,银花12g,连翘9g,虎杖9g,白术9g,茯苓9g,佩兰3g,大豆卷9g,竹叶6g,炙杷叶6g,焦三仙9g,甘草3g,滑石6g(包)。水煎取液ml,分3次温服,日1剂,6剂。
二诊:服上方6剂后,*疸渐退,精神好转,自觉较前有力,恶心呕哕消失,思食,大便减至日行1次,粪色转*,苔厚腻减轻,但唇舌仍红,脉数已缓。故仍守原意,宗上方去茯苓、佩兰、杷叶,加川朴6g、栀子6g,6剂。
三诊:连服12剂后,*疸消失,诸证悉退,食量大增,舌质转为正常,脉象平和。继服6剂。
2医院复查肝功能四项均见正常。
医院检查肝功能,已确诊为“急性*疸型肝炎”。根据中医文献的记载,本病包括在“*疸”篇内,属于“阳*证”范畴。中医辨证:此乃湿热之邪外侵,伤及脾胃,脾伤则不能运化水湿,湿郁生热,湿与热结,阻遏郁蒸于外而发为本病。《景岳全书》指出:“阳*证多以脾湿不流,郁热所致,必须清火邪,利小便;火清则溺自清,溺清则*自退。”所谓“清火邪,利小便”实为治疗本病的主要大法,遵其所述,故治以清热利湿,采用茵陈既能清肝泄热,又能利湿退*,列为首药,用至15g之多,取栀子、大豆卷、虎杖、六一散等佐以清热利湿,加板蓝根、银花、连翘清热解*,竹叶亦可解*利尿,佩兰芳香化湿且有开胃之效,白术、茯苓健脾利湿,用焦三仙以助消化,炙杷叶降逆止呕且可养胃阴,方中虽有加减,但基本无大差异,连续服用18剂,则*疸退清,诸症消失。2周后检查肝功能已复正常,疗效实属满意。
二、湿热疫*,熏蒸肝胆,发溢肌肤而*者,治以清热解*巧利湿夏秋季节,暑湿当令,或因湿热偏盛,由表入里,内壅中焦,食郁热证,不得泄越而致发病,若湿热加疫*时邪伤人,则病势尤为暴急,具有传染性,表现热*炽盛,内及营血的危重现象,称为急*。
病例张某,男,7岁。
主因发热1周伴纳呆恶心*疸5天,于年8月9日初诊。患儿1周前因食鸡肉后继发腹部不适,翌日发热,体温38.5℃左右,2天后纳呆恶心、小便*,大便5日未解,腹部胀满,曾自服“乳酶生”“小儿至宝锭”“复方鸡内金散”,针灸后大便所下微硬而黏,色白味臭,但发热、恶心呕吐、小便*未解而就诊我院,既往体健,舌红苔*厚,脉滑数。
查体:面色微*光亮,两巩膜发*,发稀呈穗状,咽部充血,扁桃体稍大,腹胀,肝剑突下2.5cm,肋下1.5cm,轻度压痛。血常规:白细胞10.4×/L,中性0.76,淋巴0.24。尿常规:尿胆原(+);胆红素高,肝功能:谷丙转氨酶,*疸指数28,麝浊16,絮浊14,乙肝五项未见异常。
诊断:西医:急性*疸型肝炎;中医:*疸(湿热型)。
治法:清热利湿退*。
处方:
茵陈9g,青蒿6g,栀子6g,川朴6g,*芩6g,炒枳壳5g,焦三仙9g,滑石8g(布包),山豆根6g,陈皮6g,甘草2g。水煎取液ml,分3次温服,日1剂,连服3剂。
二诊:服上方后两目发*基本消退,腹胀大减,饮食略增,已无恶心呕吐,精神好转,舌苔变薄,脉稍滑数,继用前方连服10剂。
三诊:服上药后患儿无任何自觉症状。查肝功能转氨酶正常,*疸指数4,麝浊、絮浊均在正常值内,尿常规正常,继服中成药“和胃消食丸”“小儿启脾丸”以巩固疗效,病告痊愈。
*疸,古人称“*瘅”“*病”,是以目*、全身皮肤*及小便*为主症的一种证候,其病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谓:“溺*赤安卧者*疸……且*者曰*疸。”《伤寒论》曰:“伤寒七、八日身*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小儿药证直诀》曰:“身皮目皆*者,*病也。”其发病机理主要是湿热交蒸,外溢肌肤发为*疸。如《千金翼方》云:“凡遇时行热病,多内瘀发*。”故对*疸的治疗原则以清热利湿,解*退*为主。方中茵陈为主药,擅清热利湿退*。《神农本草经》曰:“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疸。”《本草正义》:“茵陈味淡利水,乃治*疸湿热之专药。”青蒿、栀子、川朴、*芩、茵陈清热利湿解*,枳实、三仙、滑石、陈皮以和胃降逆,止呕除胀,山豆根以清热解*利咽为佳,甘草调和诸药,健脾解*,但舌苔厚腻不可多量,以防甘腻生滞,影响气机,反使病情加重。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第2版)?儿科专家:马新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焦平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