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药规范化治疗
TUhjnbcbe - 2022/4/23 17:26:00

新生儿*疸治疗的意义

*疸是新生儿期常见表现,大多在出生后2~3d出现,4~6d为高峰期,大部分为生理性过程,少数可发展为高胆红素血症,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胆红素脑病及核*疸,造成永久性神经损害或终身残疾,甚至危及患儿生命。适时、有效的评估及处理对于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降低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大多数新生儿生后2~3d就随母亲出院回到家中,由于对新生儿*疸认识不足,缺乏定期监测。当出现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时,若处理不当,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容易导致胆红素脑病。

中国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研究协作组进行的大规模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胆红素脑病的发病率高达收治患儿总数的4.8%。

另有文献报道,4年内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例,发生率为2.32%;胆红素脑病32例,占全部高胆红素血症病例的0.71%,占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30.8%,其中7例新生儿死亡原因为胆红素脑病。因此,医务人员应重视新生儿*疸的管理,注意出生后的规范监测、评估和随访,早期识别高危因素并及时干预。

新生儿*疸治疗原则

目前,新生儿*疸有很多有效的治疗手段,如光疗、换血和药物等,住院的患儿主要采用光疗进行治疗,大部分患儿通过治疗可有效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为此,美国儿科学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分别颁布并依据循证医学证据多次修改《新生儿*疸临床防治指南》,根据小时胆红素曲线对新生儿按照不同危险程度及不同时间段进行相应的干预建议。

新生儿出生后的胆红素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在诊断高胆红素血症时需考虑其胎龄、日龄和是否存在高危因素,高危因素包括同族免疫性溶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窒息、显著嗜睡、体温不稳定、败血症、代谢性酸中*、低白蛋白血症。

对于胎龄≥35周的新生儿,目前多采用美国Bhutani等制作的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或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光疗参考曲线作为诊断或干预标准参考。

当胆红素水平超过95百分位时定义为高胆红素血症,应予以干预。依据上述建议及指南,当考虑光疗或低危、中危患儿达到或超过美国儿科学会(AAP)指南小时胆红素列线图中的40百分位线,且未达到光疗标准时,可以开始给予药物干预及密切观察,必要时开始光疗;在光疗时也可同时服用药物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但对胆红素水平已达换血标准,或已出现胆红素脑病需马上住院换血治疗;伴有胆管或消化道畸形或遗传代谢疾病的新生儿*疸需咨询专科医生;胆汁淤积型*疸需特殊治疗;对于已经出院回家的新生儿*疸患儿,必须进行密切观察,如未达到光疗标准,可以给予药物治疗。

中药制剂在新生儿*疸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称新生儿*疸为“胎*”,临床上表现为皮肤明*、舌质红、苔*,属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中药主要有茵栀*和清肝利胆口服液。

1.茵栀*

茵栀*剂型分为口服液及颗粒剂,与退*有关的成分主要是茵陈,主要适用于大便较秘结、肝胆湿热且热更重的新生儿*疸。

一篇关于茵栀*口服液治疗足月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全国共有16医院参与该项研究,纳入足月儿例。结果显示,对胆红素水平达到或超过Bhutani曲线低危区和中低危区分界水平(即第40百分位线)但尚未达到光疗干预标准的患儿,单独使用茵栀*口服液(5mL/次,2次/d,用药5d)治疗,可提高不需光疗的概率或降低光疗的概率;茵栀*口服液(5mL/次,2次/d,用药5d)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疸,可提高停光疗后第3天和第5天的胆红素水平下降率;茵栀*口服联合光疗组的不良反应与单纯光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便>5次/d的发生率稍高,但停药后可恢复。

另外,有报道茵栀*颗粒联合蓝光组的*疸消退天数明显短于单纯蓝光组,但临床研究证据级别为低质量。另一项包含7篇随机对照试验(RCT)的分析简单描述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发现茵栀*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组共15例腹泻,常规西医对照组5例腹泻,加蒙脱石散好转,其中3例为轻度腹泻,停药后消失。

用法与用量:①茵栀*口服液(强推荐)口服,1支/d(10mL/支),分2~3次服用,疗程5~7d;②茵栀*颗粒(一般推荐)口服,1包/d(3g/包),分2~3次服用,疗程5~7d。不良反应:主要为腹泻,建议服药期间观察患儿的大便次数及性状,大便次数增加>5次/d,减量或停药;若出现水样便或血便,立即停药,到医疗机构进一步诊疗。

目前茵栀*口服制剂与G-6-PD缺乏的患儿发生溶血的个例尚无明确的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建议G-6-PD缺乏者谨慎使用。

2.清肝利胆口服液

清肝利胆口服液主要适用于纳差、大便较溏烂等消化道症状明显、肝胆湿热且湿重的新生儿*疸。清肝利胆口服液能促进*疸的减退,但临床研究证据级别为低质量。

用法与用量(一般推荐):口服,3~5mL/次,2~3次/d,疗程5~7d。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一过性皮疹、大便次数增多,停药后消失。

往期热文推荐

1.探索|未来乡镇卫生院有哪几条路可走?

2.接种新冠疫苗疑问多,听听基层医生怎么说!

3.重磅!鼓励基层向康复护理转型

4.全国总动员!提高新冠疫苗接种率,基层医生做好这七个告知

5.多家村卫生室和诊所被处罚,竟然因为这些原因!

6.好消息!*金时期来临,中医人员将迎来发展良机

7.给基层医生“开小灶”,职称评审更精准!

8.好消息!基层引进人才任务来了!

9.基层医生应熟知中药配方颗粒这20个最新信息

免责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2.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

3.原创授权请联系--或者qinghua-maria。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药规范化治疗